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張養浩從小就有德行和節義。
出自《元史張養浩傳》,其原文為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幼有行義,嘗出,遇人有遺楮幣於途者,其人已去,追而還之。年方十歲,讀書不輟,父母憂其過勤而止之,養浩晝則默誦,夜則閉戶,張燈竊讀。山東按察使焦遂聞之,薦為東平學正。遊京師,獻書於平章不忽木,大奇之,辟為禮部令史,乃薦入禦史臺。
翻譯為,張養浩字希孟濟南人。張養浩從小就有德行和節義。有壹次他出門,碰到壹個人,那人把鈔票遺失在路上,當張養浩發現的時候,那個人已經走了,張養浩就追上去把錢還給他。年僅十歲,就壹天到晚不停地讀書。
父母擔心他過於用功而制止他讀書,他就白天默默地背誦,到了夜晚就關上房門,點上燈,偷偷地讀書。山東按察使焦遂聽說這個情況,就推薦張養浩做東平縣學正。後來,張養浩遊學京師,把自己寫的文章獻給宰相不忽木,不忽木大為稱奇,因此任命他為禮部令史,並推薦他進入禦史臺。
張養浩(1270年到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莊,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