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亞運會的起源

亞運會的起源

亞洲運動會,簡稱亞運會,英文為Asian Games,是亞洲地區的綜合性體育運動會,也是亞洲體壇最大的盛會,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成員國輪流主辦,同壹些世界級體育盛會,例如奧運會、世界杯壹樣,每4年舉辦壹次,至今已舉辦了17屆。

亞運會的前身是遠東運動會,1911年由菲律賓體育協會發起,每兩年舉辦壹次,輪流在菲律賓的馬尼拉、中國的上海和日本的大阪舉行。遠東運動會先後***舉行了10屆,1937年因日本侵華戰爭爆發而中止。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許多國家先後擺脫了殖民的統治,獲得了獨立和解放,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隨著戰爭創傷的平復,人民生活日趨安定,體育運動也逐漸活躍起來。因戰爭而中斷了12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又再次恢復舉行。在這壹歷史背景下,亞洲體育界人士產生了組建壹個統1的亞洲體育領導機構,以推動亞洲體育運動發展的願望。

1948年倫敦奧運會舉辦期間,中國與菲律賓的體育界人士計劃恢復遠東運動會,並與亞洲各國體育界人士商討。當時的印度體育界領導人古魯桑迪認為遠東運動會不足以體現亞洲體育運動的水平和亞洲人民的團結精神,主張創辦壹個亞洲所有國家參加的亞洲運動會。他遍訪了來倫敦參加本屆奧運會的亞洲國家體育界代表,並邀請了13個亞洲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召開了關於成立亞洲體育運動組織的籌備會議。會議決定起草亞洲運動會的有關文件和章程,並確定於1949年2月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辦第壹屆亞洲運動會。因印度國內原因,這屆運動會延期至1951年舉行。1949年2月,亞洲各國體育界代表在新德裏召開會議,會上正式成立了“亞洲業余體育聯合會”。該聯合會後來更名為“亞洲運動會聯合會”,1981年更名為“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至今。  

1951年3月,第壹屆亞運會在印度首都新德裏舉行,當時只有489人參加。到1978年第8屆時,參加人數已超過了4000人。目前,亞洲運動員已成為世界體壇上壹支不可忽視的力量,而中國更是世界的體育大國和亞洲的體育霸主。

以下是亞運會的壹些別的介紹

會徽展示

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的第壹代會徽設計的中間是1輪放射16道光芒的紅日,象征著亞洲是太陽升起的地方,代表著亞洲運動的蓬勃發展與迅速推廣。紅日上方是國際奧委會的標誌——奧運五環,下面寫有“Ever Onward”,底部是“Olympic Council of Asia”的字樣。第二代的會徽設計於2006年12月2日多哈亞運會期間公布。新會徽的中央也是紅日,紅日上面盤環繞著壹條龍,下面環繞著壹只鷹,代表亞洲的團結,並強調了東方巨龍中國以及鷹所代表的阿拉伯國家在亞洲體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會徽下方是五環以及“Olympic Council of Asia”的字樣。新的會徽即日開始使用,但在首個使用新運動會的將是2007年亞洲室內運動會。12月底,亞奧理事會的官方網頁上已經逐步換上新的會徽。

由於亞運會是由亞洲奧林匹克理事會主辦,所以自從第二屆亞運會起,如歷屆奧運會會徽必須要有五環圖案壹樣,從今以後的亞運會的會徽上也必須要融入會徽的中心圖案壹放射16道光芒的紅日。

比賽項目

亞洲運動會的比賽項目不像奧林匹克運動會那樣有嚴格的規定,除田徑、遊泳、足球、籃球等廣為開展的項目每屆都必須列入外,主辦國可根據自身的條件和運動技術水平適當增減。如第三屆亞洲運動會在日本舉行,日本增加了自己的強項乒乓球、排球、網球等;第4屆在印度尼西亞舉辦時,印度尼西亞增加了該國擅長的羽毛球;第10屆南朝鮮列入了跆拳道;第11屆我國則取消了跆拳道,增加了武術等項目。當然,比賽項目的增減與變換都必須得到亞奧理事會的同意和批準,東道國無權隨意安排。亞洲運動會迄今已舉行了16屆,比賽項目也經歷了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從第1屆的6項逐漸增至第16屆的42項。前16屆運動會舉辦過的項目分別有射箭、田徑、羽毛球、棒球、籃球、臺球、保齡球、拳擊、皮劃艇、自行車、馬術、擊劍、足球、高爾夫球、體操(含藝術體操、蹦床)、手球、曲棍球、柔道、卡巴迪、空手道、現代五項、賽艇、橄欖球、藤球、射擊、軟式網球、壘球、壁球、遊泳(含花樣遊泳、跳水和水球)、乒乓球、跆拳道、網球、排球(含沙灘排球)、舉重、摔跤、武術、帆船、鐵人三項、標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