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婚前
1.媒說
這個程序是必須的,不論妳是青梅竹馬還是兩小無猜,也不論妳是如膠似漆還是已經好到了肉裏頭,更不管妳是生死與***還是難解難分,這個程序是必須要的。倒不是父母有多大面子,也不是說要傳承“父母之命媒說之言”的古訓,實際上是父母為妳站的壹班崗,也就是說,當妳的發展產生危機的時候,這是壹張擋箭的牌子。
當然,有的父母自然會考慮所謂門當戶對因素,也有的父母會對妳選中的對象來個二次考察,把好進口關,還有的女方父母確實也有明媒正娶的思想,總之,父母自有父母的壹番良苦用心。
2.看親
即“相親”。由媒人向男家介紹女方晶貌、家庭情況後,男家初步同意,便遣媒人請庚帖,叫議親。也有先相親的。壹般未婚男子都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去代看。而被看的姑娘又往往故意避開,只能看到她兄弟姐妹,藉以推測她的模樣,俗稱“摸姻緣”。所以有“相親相舅”的諺語。新式婚姻就沒有這猜謎式的前奏。
3.合婚
媒人將女方庚帖送交男方父母,男家就將庚帖壓在竈君神龕前,如三日內家中無盤碗打破、小孩跌傷或與人爭吵等不吉利的小事,便初步通過,也有再去問簽詩或請算命先生合婚。解放後,此種風氣在農村尚存。即使不迷信,但在熟知女方家況不宜作親後,正好借口神靈示意免得結怨,女方家屬也能乘機收回“面子”。
4.定親
男家合婚滿意後,就由媒人將男方庚帖送女家“開合”,然後雙方商定聘金數和嫁奩厚薄等,稱“議聘”。再由男家遣人到女家“小定”,以戒指及四樣禮物為聘,女方以鞋襪等回禮。再由男家送聘金、彩禮及“糖金奶”。待擇定婚期,通知女方,名“送日”。雙方都設宴請客,稱“飲定酒”,客人要送陪嫁品。
5.送年月
就是到了瓜熟蒂落的狀態了,就去找算命看年月的先生選擇結婚的日子,也就是算得上是最後壹次向女方家作壹定補嘗。
二、婚禮
1、送禮:按壹般習俗,參加婚宴都要準備壹份小小的賀禮,用紅紙或專門印制的雙喜字封包,裏面放進適當的賀禮金,禮金數目根據客人的經濟情況和與新郎、新娘關系的遠近親疏而定,但最好要取雙數,含六為“祿”,八為“發”,百為“白頭偕老”的意思。
2、入席:參加婚禮要按照主人或主持人的引導就座,如果沒有人引導,可以和熟悉的親友坐在壹起,但應註意不要主動坐到“新人桌”或“父母桌”。席間取菜、吃食要講究禮貌
3、敬酒:新郎、 新娘到各席敬酒致謝時,大家起立舉杯,和新人先輕輕碰杯,再道“恭喜”。不要把新郎、新娘灌醉,不要東拉西扯,要把新人在每桌敬酒的時間控制在3分鐘內,以讓他們圓滿結束宴會,早入洞房。同時,自己在酒席中,也不要大喊大叫,要節制飲酒,以免醉後狂言失禮。
4、撒紙屑:結婚典禮上,人們歡笑著把五彩的紙屑撒向天空,撒向新郎、新娘,也撒向前來道賀的客人們。這種風俗起源於 意大利。中古時代,意大利凡參加婚禮的人,要向新人撒壹把五彩繽紛而細小的糖果,祝福新人過著甜蜜的生活。到了19世紀,人們把撒糖果改為撒彩色紙屑。
5、食湯圓:新娘在結婚出發前,要與父母兄弟及閨中女友壹起吃湯圓,表示離別,母親餵女兒湯圓,新娘哭。
6、討喜:新郎與女方家人見面後,應持捧花給房中待嫁新娘,此時,新娘之女友要故意攔住新郎,可是條件要新郎答應,通常都以紅包禮成交。
7、拜別:新娘應叩別父母道別,而新郎僅鞠躬行禮即可。
8、出門:新娘應由壹位福份高的女性長輩持竹匾或黑傘護其走至禮車,因為新娘頭頂不能見陽光,另壹方希望像這位女性長輩壹樣,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註:準備竹匾,並在上面貼上喜字)
9、禮車:竹匾可置於禮車後蓋。
10、敬扇:新娘上禮車前,由壹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給新娘(置於茶盤上)新娘則回贈紅包答謝。(註:準備壹把紮有兩個小紅包的扇子)
11、不說再見:當所有人離開女方家門時,決不可向女方家人說再見。
12、擲扇:禮車啟動後,新娘應將扇子擲到窗外,意謂不將壞性子帶到婆家,小男孩將扇子撿起後交給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贈紅包答謝。
13、燃炮:禮車離開女方家燃放鞭炮。
14、摸桔子:禮車至男方家,由壹位拿著兩個桔子的小孩來迎接新人,新娘要輕摸壹下桔子,然後贈紅包答謝。
15、牽新娘:新娘下車時,應由男方壹位有福氣之長輩持竹匾頂在新娘頭上,並扶持新娘進入大廳。
16、忌踩門檻:要跨過門檻
17、過火盆,踩瓦片:新娘進入大廳後,要跨過火盆,並踩碎瓦片。
18、進洞房:新人壹起坐在預先墊有新郎長褲的長椅上,謂兩人從此壹心並求日後生男。不準有任何男人進入洞房。(進洞房要選訂時辰)
19、忌坐新床:婚禮當天,任何人皆不可坐新床,新娘更不能躺下以免壹年到頭病倒在床上。另外,安床後到新婚前夜,要找個未成年的男童,和新郎壹起睡在床上。
應該是在八十年代,那時間我們豫南地區大部分結婚前壹天都是女方先在家中待客(也就是擺宴席招待親朋好友)。第二天男方家裏待客,女方有擡嫁妝的勞力(俗稱“歪脖”),還有長輩等組成的送親隊伍(俗稱“送客”),開始是由扁擔等擡嫁妝過去,而後幾年條件好壹點的用拖拉機拉嫁妝。
說起結婚當天更是熱鬧喜慶,男方壹早由家裏出發娶親(本地人叫娶新媳婦),有犟子嘴(負責放炮,協調娶親),娶妮客(壹般有男方嫂子或者近門嬸子)兩人或者四人成雙,再有壹個近親小夥子騎自行車帶新娘(那時間新郎不隨車去新娘家),(再後來有頭有臉的用吉普車娶親,已經算是最高級的)壹般都是六個人或者八個人(需成雙寓意好事成雙),壹路鞭炮,十裏八村聽到都知道有人家娶媳婦啦。
至於娶親還有很多規矩風俗,不能壹壹言表,但那時風俗純樸,人性簡譜,由於沒有其它更多娛樂,所以每當村裏有人結婚,往往都是每家每戶都有禮品送過去,(譬如,單子,毛巾被之類),主家也擺宴席招待左鄰右舍,親朋好友,於是村裏便壹派喜慶,熱鬧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