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保路風潮的主要內容

保路風潮的主要內容

保路運動又稱鐵路風潮。清政府皇族內閣頒布“鐵路幹線國有”政策,將已歸商辦的粵漢、川漢鐵路收歸“國有”,任命端方為督辦粵漢川漢鐵路大臣,並與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簽訂《湖廣鐵路借款合同》。

1、清廷出賣築路權的行徑激起各地人民反對。湖南各界群眾以鐵路公司、咨議局為陣地,積極爭路,迫使湘撫楊文鼎奏請清廷收回成命。上奏遭申斥後,民眾相繼罷工、罷市、罷課,拒交捐稅。湖北咨議局亦召開大會抗議,疾呼“存路救國”。

2、宜昌商股股東紛紛向鐵路公司索回股本,鐵路工人和附近農民起而支持,與官軍發生流血沖突。廣東鐵路股東反對清廷強占粵路,堅持商辦,華僑股東聲明“誓死不從”。民眾拒用紙幣,擠兌銀根,以示抵抗。在粵督張鳴岐高壓下,股東赴香港成立保路會,繼續抗爭。

3、四川鬥爭尤為激烈,立憲派紳商首先發起保路,五月二十壹日(6.17)組織保路同誌會,持有租股的農民爭相入會,參加者達數十萬人。在清廷強行接收宜萬段後,群起抗糧抗捐和暴動。七月十五日川督趙爾豐誘捕保路同誌會代表蒲殿俊、羅綸等人,造成“成都血案”。

保路風潮的意義

1、保路風潮的意義在於,它標誌著清政府以往對民間社會的滲透和控制,在鐵路問題上達到了頂峰。清政府將鐵路視作加強其統治權的重要手段,認為鐵路可以加強其軍事、政治、經濟實力,因此他們極力主張鐵路幹線國有化。但是,這種政策引起了廣大人民的不滿和反抗。

2、保路風潮的另壹個意義在於,它成為了辛亥革命的導火線。清政府的鐵路政策激起了各地人民的反抗,其中湖南的反抗最為激烈。在湖南,人們不僅反對清政府的鐵路政策,還反對咨議局中的保守派分子。這種反抗情緒逐漸擴散到其他地區,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3、保路風潮還體現了當時中國社會的矛盾和沖突。清政府代表的是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而鐵路則代表著近代工業的發展。清政府將鐵路收歸國有的行為,實際上是剝奪了商人的利益,這引起了商人們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