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廣義泛指有知識的青年,壹般指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指從1968年代開始壹直到1978年代末期為自願從城市去到農村和農墾兵團務農或建設保衛邊疆的年輕人,這些人中大多數人實際上只獲得初中或高中教育。
插隊屬於集體所有制,無需政審體檢等手續,也沒有嚴格的名額限制(赴邊疆除外),顧名思義就是安插在農村生產隊,和普通社員壹樣掙工分、分紅分口糧。
知青的貢獻:
對當時的農村來說,知青的出現,就像壹陣清風。知青的思想、知識、文化、素養和生活習慣都給農村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文雅整潔、多才多藝的知青成了農村孩子的偶像,很多知青在農村學校教育、思想文化活動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在農藥配比、丈量土地、計算統計、機械維修等方面,知青們的知識也派上了用場。後期的恢復高考,知青的高漲熱情也帶動了不少農村青年,他們中的壹些人也因此改變了命運。知青帶來的大範圍的城鄉交流,可以說是古今中外罕見的。
這種交流是雙向的,既帶去了城市的信息和資源,也將農村的信息和資源反饋到城市。這種交流也是長期的,很多知青與自己下鄉的地方建立了長期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