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煩心的事,或是壹些難以解決的困難,或是無人理解自己,或是我們自己對於人生下壹步不知該往何處去等等。每當到這種時候,我們總會給自己尋找壹個歸宿,以尋求物質上或者精神上的寄托。時常在這種時候,平常人首先想到的總會是自己的親人,因為似乎在現實生活中,只有親人才能給予我們真正的壹絲安慰,才能給予我們這顆被凡塵俗事弄得精疲力盡的心壹個真正慰藉的港灣。但是,當我們所做的事情,所有人甚至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理解或不能給予幫助的時候,我們又該怎麽辦呢?
要知道小說中的父親也是壹個極其普通平凡的人,他就是壹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但是突然有壹天,當這樣壹個“盡職、本分、坦白的人”,決定駕著他精心特制的船永遠離開家,去與河流終生相伴的時候,其他人對他有著怎樣的看法呢?是對他的做法表示理解呢?還是有其他看法,這些我們可以從小說中找到。首先,這位父親的舉動,在旁人或常人的眼中,是匪夷所思的,是“從未發生過,也不可能發生的事”。但這件事情始終發生了,所以常人壹定認為他瘋了。其次,他的妻子,也就是小說中“我”的母親,她在知道父親造船的時候,就變現得“牢騷滿腹”,當父親離開家的時候,她只是蒼白的說了壹句話:“如果妳出去,就待在外面,永遠別回來。”這其實就說明了她對於他的做法也是不理解、不支持的,甚至覺得是壹件羞辱的事情。
最後,“我”對於父親駕船去河流裏漂流,永遠不上岸的事情又有什麽看法呢?當父親離家的都壹天,“我就感覺到深深的痛苦,想為他多做點兒什麽。”因此我每天會把食物放置在河邊,以免父親餓著,日復壹日,年復壹年的不斷重復著,我在等待著父親上岸的那壹天。從這裏看來,“我”對於父親似乎是理解並支持的。“我”甚至下定決心去頂替他的位置,只是為了讓他上岸。“我”對於“父親”的這種追求似乎全力支持。但是對於“父親”匪夷所思的行為,“我”的內心其實是不理解的。
日復壹日,年復壹年,所有的親人都走了,只有我還依舊留在那裏,因為我覺得“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但是直到時代變了,人們變了,親人走了,“我”頭發斑白了,“我”還是不知道父親為什麽要這樣?所以當父親接受“我”的提議後,我渾身戰栗,害怕極了,甚至“發瘋似的逃掉”。把父親看作是“另壹個世界來的人”,而自己則被冰冷的極度恐懼感徹底淹沒。因為我的內心對於父親的行為其實是不理解的,“我”從小長到大,從黑發變成白發,始終都沒有找到真正的答案。
現實生活,又有多少人能夠找到通往“河的第三條岸”的路呢?“父親”沒有找到,“我”沒有找到,而我也沒有找到,我也不知道其他人能否找到。生活於滾滾紅塵之中,有多少人能夠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是什麽呢?反正我到現在也沒有弄明白。小說中的“父親”去追尋了,雖然始終徘徊於原地,始終在孤獨漂泊中遊蕩來去,但是至少他去追尋過。
“我”壹直孤獨的在那裏等待著,等待著,等待著父親上岸的壹天,就如同愛斯特拉岡和弗拉季米爾坐在壹個低土墩處等待戈多來到壹樣。但是當“他舉起他的手臂向我揮舞”的時候,“我”卻渾身戰栗,“發瘋似的逃掉”。直到死亡來臨的那壹刻,“我”似乎才真正明白了。所以,“我”要求“別人把我裝在壹只小船裏,順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沈入河底”。無論怎樣,“我”最終還是明白了,但是生活於世俗社會中的人們,妳們明白了嗎?我反正沒有找到自己生命裏真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