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06月28日14:31我來說兩句 (0) 復制鏈接打印大中小大中小大中小 《理想照耀中國》的第五集,講述***產黨人焦裕祿、孔繁森、任長霞和沈浩這四位人民公仆的故事。本集取名《執政之要在為民》,標題取自孔繁森的原話。
片中四個人物,是新中國各個時期***產黨人的代表,橫跨建國後的四十余年。盡管時代變了,但他們的理想和信念始終如壹。他們樸素、善良、正直,見不得人民貧窮受苦,以自己對人民群眾廣博的愛心和同情心,身體力行地改造新中國,發展地方經濟,推動教育和改革。為新中國的建設,他們付出畢生的精血;為百姓生活的富足和安康,他們燃盡生命最後的光亮。
他們用自己短暫的壹生回答了這樣壹個重大問題:作為執政黨的壹名黨員,如何保持***產黨人本色,堅持黨性原則,腳踏實地,艱苦奮鬥,做人民的公仆。
他們的事跡被宣傳了很多年,他們的故事耳熟能詳。但壹部獻禮中國***產黨成立90周年的影片,在50分鐘的單位長度內,如何集中呈現人物故事,明確他們的理想和信念,還要有獨特的立意、角度和觀點,這些問題困擾了我們多時。稿子寫了,不滿意,又推翻了,再重找材料結構人物。每壹集的腳本被打磨到臨審片的最後壹刻。配音的黃輝老師本想來機房歇個腳的,結果被導演見著了,直接被逮進了配音間。
最終,我們明確了創作的方向以及人物架構的線索。回頭來看,這反復的思量是相當值得的。在故事的挖掘,細節的捕捉上,都融入了我們的情懷、思考和解讀。整體的語言風格上,則是我們慣用的最平實的白描,加上感觸性的畫面,沒有過份渲染,卻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上世紀60年代,全國都爭相學習焦裕祿。大家知道,他是“縣委書記的榜樣”,毛主席的“好學生”。今天,我們走近他,重讀他的傳記,越發感覺到他不是標簽,而是實實在在的,有血有肉有真情實感的人。焦裕祿不僅是帶領36萬人民戰勝災荒的縣委書記,他還是真正躬行於大地的實踐者。他考慮的不是解決老百姓壹時的溫飽,而是如何改變困擾蘭考幾十年的“三害”問題。結果,這個***產黨的縣委書記成了蘭考治沙、治水、治堿的專家。他去世的那年冬天,蘭考刮過72次大風,卻沒有壹起風沙打死莊稼的災害。壹個真正撲下身子為人民謀福祉的***產黨人,老百姓忘不了。他死後,老百姓紀念他,把打下的糧食做成最好最大的饅頭,祭獻於他的墓前。
《理想照耀中國》秉承了《大師》欄目壹貫的嚴謹、科學和認真,卻不失情感細膩和深厚。縱觀片中四個人物,他們或是母親的兒子,或是丈夫的妻子,或是孩子的父親,他們把對小家和國家的雙重情感融進自己的行動中,轉化為對人民無限的情懷。因為有國才有家。
比如孔繁森。如果不是1988年的那壹紙援藏的調令,或許孔繁森會因為他孝順九旬的老母親而遠近聞名。但他聽從了黨的召喚。西藏人民多了壹個山東的兒子,歷史多了壹份感動。他將前壹種感情藏在心裏,後壹種感情鋪在大地上。遠離母親,孔繁森無法盡孝,他唯有把西藏的老人當做自己的老人,把西藏的孩子當做自己的孩子。在壹個除夕的夜晚,有人見到不能歸家的孔繁森面向東方,給母親磕頭。在孔繁森情感的交織裏,在兩者的壹失壹得中,我們看到了壹個真實的孔繁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