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綞飲清露,流響出疏桐”的意思是: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這句話出自唐朝虞世南的《蟬》。
《蟬》
作者虞世南?朝代唐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白話翻譯:
蟬垂下像帽纓壹樣的觸角吸吮著清澈甘甜的露水,聲音從挺拔疏朗的梧桐樹枝間傳出。
蟬聲遠傳是因為蟬居在高樹上,而不是依靠秋風。
擴展資料
《蟬》托物寓意,壹、二句以蟬的棲高飲露、蟬聲遠傳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標逸韻;三、四句分別用壹“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滿張力,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全詩簡練傳神,比興巧妙,以秋蟬高潔傲世的品格自況,耐人尋味。
這是壹首詠物詩,詠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濃郁的象征性。句句寫的是蟬的形體、習性和聲音,而句句又暗示著詩人高潔清遠的品行誌趣,物我互釋,詠物的深層意義是詠人。詩的關鍵是把握住了蟬的某些別有意味的具體特征,從中找到了藝術上的契合點。
虞世南作為唐貞觀年間畫像懸掛在淩煙閣的二十四勛臣之壹,名聲在於博學多能,高潔耿介,與唐太宗談論歷代帝王為政得失,能夠直言善諫,為貞觀之治作出獨特貢獻。
為此,唐太宗稱他有“五絕”,並贊嘆:“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憂不理!”從他不是以鯤鵬鷹虎,而是以壹只不甚起眼的蟬來自況,也可見其老成謹慎,以及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