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以書到用時為話題的作文600字以上 急急急

以書到用時為話題的作文600字以上 急急急

書到用時方恨少

曾經,十年寒窗僅為壹朝功名,《四書》《五經》孜孜不倦地研讀,唐詩宋詞夜以繼日地吟誦,發榜之時,喜獲升遷,壹頂烏紗帽算是讀書生涯的完結,心中還未免竊嘆,此生足矣!

壹、賞析

開篇即入題,自然得體,尤其是“曾經,十年寒窗僅為壹朝功名,《四書》《五經》孜孜不倦地研讀”等句子,文字老道,有韻律感,有深度,非常有味道,令人回味,感覺過癮,如果讓我們創作壹個過癮的開頭,妳會如何布局?因為先入為主給人留下的印象至關重要。呵呵,壹提到讀書,大家最熟悉不過了吧?當妳還是母親肚裏的胎兒時,爸爸媽媽就孜孜不倦地開始給妳“讀書”進行胎教了,屈指算來,大家已經讀了十二三年的書了,想必對書有著深厚的感情了,寫起來自然會得心應手了。

看到這題目,壹定能夠馬上想起許多關於讀書的素材和論述,“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恨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讀萬卷書行萬裏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三更燈火五更鳴,正是男兒讀書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壹個民族要有許多仰望星空的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三月不知肉味”,“壹簞食,壹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天才是百分之壹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誌當存高遠,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甚至紙上談兵、傷仲永、聞雞起舞、精忠報國、猶太人讀書、國民讀書率下降、俄羅期公園裏、地鐵、臺階上都有許多人抱著大部頭在讀……這樣的故事和素材也湧進腦海。

可是,我們能夠從中提煉出哪些素材呢?或者按照怎樣的思路將這篇習作寫好呢?需要壹條主線串聯起來。

此篇習作風格十分流暢,語言凝練、老到,充滿激情和論辯色彩,讓大人也覺得汗顏。希望咱們好好體會、學習。

二、大人思路有些呆板、僵化,看能不能給妳提供壹些借鑒呢?

開頭:“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每當吟哦起這些動人心魄的句子,眼前就會浮現出那些以天下為己任的學子們孜孜以求的身影,是的,苦難深重的民族讓壹代又壹代的讀書人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想到他們柔弱的軀體扛起如此重任,心中油然而生敬意。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是人類文明的火種,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更應該發奮圖強、刻苦攻讀,讓我們的祖國母親長久地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讀書需要勤奮,傷仲永就是明顯的例子。還可以例舉壹些勤奮學習終有所成的例子。毛澤東主席手不釋卷,壹部《二十四史》批閱多遍,晚年還自學英語,領導中國人民翻身做主人,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魯迅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用到工作上去了,因而成就了壹代巨匠;中國首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莫言避開喧囂和浮躁,專心致誌地讀書、寫作,終於讓世界認識到中國文化和中國文學的獨特魅力;臺上壹分鐘,臺下十年功。相關的素材大家可以選擇。

讀書要講究方法,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讀成書呆子,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紙上談兵、刻舟求劍就是反例。全面發展,博學多能,讀萬卷書,行萬裏路,要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也可以列舉壹個自己讀書學習中的例子,做到舉壹反三。

讀書能修身養性,腹有詩書氣自華,過得幸福而美好。可列舉壹些被貶謫的例子。人生不可能事事壹帆風順,當我們遭受挫折和打擊的時候,能夠做到心底無私天地寬,更多地憂國憂民憂天下,而不是壹味哀嘆自己的不得誌,範仲俺《嶽陽樓記》,“先天下之必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杜甫發出感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有位名人說過,人壹天不讀書,渾身就充滿了臭氣,可謂深得讀書之妙,不讀書,無以言,顯得淺薄而無知。讀書勝過世間所有的化妝品和金銀珠寶。而小作者是這樣描述的:“假設這樣壹幅場景,壹列奔馳的火車上,三四個人促膝而坐,談天論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萬物蒼生,無所不談。而妳,孤獨地坐在壹旁,憋得面紅耳赤卻找不到說話的機會,或許平日的積澱在此刻方能顯露無疑,這是何等尷尬……何等悔恨……”非常符合中學生的特點,用中學的生眼光和感受去詮釋,難能可貴。

壹個熱愛讀書的民族是充滿希望的民族,是強大而富有活力的民族。列舉猶太人為世界做出的貢獻,馬克思、愛因斯坦、海涅,世界上壹半以上的億萬富翁為猶太人,諾貝爾獎獲得者占了很大壹部分比例(具體占多少,我記不太清了,所以說大家在積累素材的時候,還是要發揮自己記憶力強的優勢,積累得越多寫起來就越妙筆生花。)但是他們對於讀書的熱愛也是首屈壹指的,他們從小就培養孩子對於讀書的興趣,把書抹上蜂蜜吸引孩子去讀,而且把書放到頭部的位置表示對書的尊敬和熱愛。

不可否認,許多人認為讀書無用,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這實在是井底之蛙的目光短淺之舉。知識經濟時代,讀書創造財富,知識創造財富,持此觀點的人壹定會撞到南墻才回頭,被時代潮流所遺棄。書到用時方恨少,知識更新日新月異,專業越分越細,即使我們壹天二十四小時都埋頭學習也很難學完,所以更應該珍惜時光,爭分奪秒,用有限的時間盡量學習更多壹些知識。

三、壹些註意事項

大人整理的這篇提綱內容較多,但是感覺有些亂,這也正是我們在寫議論文時所要竭力避免的,我們下壹步還要繼續討論。

1.避免成為材料的堆積,而缺少了習作的靈魂,小作者這點兒處理得比較好,運用壹些例子說理後,又加上了壹些自己的感受,假設在列車上談天的情景,讓習作富有變化,讀起來不厭倦。

2.扣緊主題。即使如散文,也是形散而神不散,看似比較散,其實都是圍繞著壹根主線而展開,對於說理性的文字,大家尤其要註意這壹點,比如《書到用時方恨少》,個人感覺對於“用時”“方恨少”寫得比較少,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壹問題。而對於蘇軾“烏臺詩案”寫得比較多,感悟也比較多。大人提供的素材同樣沒有較好地解決“用時”“方恨少”這壹主題,“方恨少”有哪些壞處,帶來哪些不利,怎樣去避免,怎樣去讀,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可以更多地寫寫因為荒廢光陰而造成“恨”,導致知識不夠用。關於這壹點,咱們要反復思考、感受。

殊不知,書到用時方恨少,對於多數古人那種功利性的讀書方式,吾實不敢茍同!讀書若僅為功名,僅為升遷豈不令天下的讀書人汗顏?

羅素曾雲:年輕人要多讀些“無用的書”。不錯的,這大概便是在倡導壹種更為純粹的讀書方式,不為名利,不為升遷,僅為自我充實,僅為樂乎其中……

人就應在這種疊加的快樂中變得有積澱,有底蘊,東坡即如此,身居高職未忘品咂詩書,貶謫黃州更加如饑似渴,讀書,大概已成了這位大文豪人生的最大樂趣;遊山玩水,自由自在,儒道詩書,日日品讀。當“烏臺”的余波散盡,千年的黃州閃射出奇異的光芒,人們的目光投向黃州,黃州的目光投向蘇軾,蘇軾的目光投向那奔湧的江水,壹曲《念奴嬌》便成了永恒。試想,若沒有平日裏的細心琢磨,沒有心中的文化積沈,鮮活的江水豈能開啟東坡豪放的詩情,而這大概就叫作厚積薄發吧……

壹個遠遠走來的蘇軾足以給我們太多的啟示,是啊,讀書不就應該如此嗎?忘卻世俗的誘惑,忘卻仕途的牽絆,獨處於幽靜之所,沏壹杯香茗,悄然地關註著歷史的冷暖,縱情地解讀著世間百態,如此生活,豈不美哉?

其實,由讀書多半可以看出壹個人的生存狀態與追求,大凡心如止水,潛心思考之人都酷愛讀書,而這類人又大多是為人所敬重的學者,他們所讀的也絕非那類為生財升官做鋪墊的書,平日裏壹點壹滴的積累,茶余飯後漫無邊際的涉獵,這其中所詮釋的便是壹種灑脫,樂觀的人生節奏。

是啊,書到用時方恨少,多讀讀那些“無用的書”實在是人生的壹大樂趣。再者,書,乃人類進步之階梯,而所謂“無用”也只是狹義上的近指,就長遠而言,那些眼下的“無用”終會派上用場的……

假設這樣壹幅場景,壹列奔馳的火車上,三四個人促膝而坐,談天論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萬物蒼生,無所不談。而妳,孤獨地坐在壹旁,憋得面紅耳赤卻找不到說話的機會,或許平日的積澱在此刻方能顯露無疑,這是何等尷尬……何等悔恨……

因此,請切記,書到用時方恨少絕非壹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