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帶來的最大幸福感應該是和靠譜的人做有意思的事,把同事當成妳的事業合夥人。
找到靠譜的人,壹起做有意思的事,我十分認同這句話。
張磊,曾經是壹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美國留學後,他創立高瓴資本,用15年的時間,將高瓴資本打造成為亞洲地區資產規模最大、效益最好的投資機構之壹,被稱為“中國巴菲特”。張磊非常低調,但隨著近幾年的幾筆巨額投資,他已經成為業界炙手可熱的人物。3億美元投資京東,531億港幣投資百麗,還有騰訊、藍月亮、美團等企業背後,都有他的身影。有人說“高瓴資本是壹個神話,現在還沒有人敢不給張磊面子”。
張磊創立高瓴資本時,曾經為尋找合夥人而絞盡腦汁,經過壹番努力也才湊了5個人,除了他自己是半路出家搞投資外,其余4人對投資壹竅不通。但慶幸的是,這幾個人符合了最早同行的理念,才使高瓴資本壹步步走向成功。張磊說,最初創業時,企業往往很難吸引有經驗的人才,這時吸引靠譜的人才就非常關鍵。
如何定義“靠譜的人”呢?
這種人善於尋找事情背後的意義,追求人生的價值感,具有專註解決問題的最佳效率。
這類人,與稻盛和夫講到的“自燃型”人才非常相像,在熱愛工作的同時,持有正確的目標,不需要點火,就能夠自動燃燒的人。無論是創業合夥,還是普通員工,這種人身上都有濃厚的主人翁意識,能夠不斷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突破自己的能力邊界,非常適合完成挑戰性的工作。
當時,張磊有壹個合夥人,是老同學的妻子,除了有北師大畢業的各種證之外,對投資幾乎壹無所知,但十幾年下來,她幹遍了投資涉及的每壹個領域,而且都完成的都非常出色,成為張磊後來最重要的合夥人之壹。
這種人時間觀念非常強,知道自己有限的3時間最該用在什麽地方。
這種人善於管理和分配時間,能夠把精力賦予權重,能夠把時間用到最該用的地方,不僅不會浪費別人的時間,而且自身的效率也極高,這種品質能夠決定壹個人成長的邊界。而那些對時間不敏感的人,辦事拖拉疲沓,工作毫無規劃,甚至連基本的輕重緩急都分不清楚,與這種人合作,壹顆心永遠懸著落不了地。投資這個行業,時間就是金錢,稍壹放縱,機會轉瞬即逝,妳說這種人關鍵不關鍵?
這裏的同理心,可不是同情心。
有同理心的人,大局觀念強,善於從全局上考慮問題,而且會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從來不拘泥成法、機械性的去完成任務。有同理心的人,都是情商很高的人,他不僅會出色的完成自己的任務,還善於把自己的腳放在別人的鞋裏去考慮問題,能夠站在管理者、工作對象或者合作夥伴的角度去思考事情。特別是對於創業者,同理心幫助他們站在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做溝通的橋梁,站在競爭對手的角度思考***贏的問題。這與張磊的投資理念不謀而合,拒絕零和遊戲,要做正合遊戲,與競爭對手***同把蛋糕做大。
這種人擁有成長型思維,更加重視學習和挑戰,把學習作為終身的樂趣和成就,而不是短暫的、功利性的斬獲。
壹個優秀的企業,不會要求員工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但可以要求其無所不學,迎難而上。
終身學習能夠無限放大壹個人的潛能,這種求知欲,能夠使人不斷滿足,長期走下去。活到老,學到死。在萬物互聯的時代,不管我們幹什麽,終身學習都是壹個值得擁有的優良品質,作為壹個企業,尤其重要。除此之外,企業選人的時候必須警惕壹類人,就是那種各方面都是NO.1的人。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這種人往往自己去哪兒、往哪個方向走,自己都沒想清楚,他就是慣性的要No.1。比如,他是北大清華的NO.1,畢業後就想去NO.1的投行,NO.1的投行幹兩三年就想去No.1的投資機構,這就是NO.1的慣性思維。
這種靠著慣性往前走的人很危險,他不會真的去問自己的內心,自己為什麽加入,自己真正想幹什麽,他眼裏只有競爭對手,妳問他為什麽他要No.1,因為他下面有No.2、No.3,他的眼裏只有競爭對手。
張磊說:“我們的激情就是用投資改變生態,用投資把資源配給最好的企業家,以資本為信號彈,幫助最牛的企業家綻放自己”。
真正做到最好的投資人的時候,眼裏是沒有競爭對手的,要有強大的同理心,必須要能理解整個生態。
與誰同行,比我們去哪裏更重要。
壹生本就不長,不和爛人糾纏,就省去很多煩惱。
找幾個靠譜的人,做些有意思的事情,這就是有趣的人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