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來了,妳是不是也跟我壹樣感覺到每天都很冷啊!請妳先做好心理準備,我要準備開始連環發問了!最近,妳周圍的人有沒有對妳說過冷空氣來了、寒流來了、寒潮來了這樣的話?妳有沒有覺得對這些說法都有特別熟悉的感覺,但是,自己好像又說不上來它們之間有什麽具體的不同?比如,可不可以把冷空氣稱為寒流,寒潮跟它們又是不是壹回事?
寒潮是壹種自然災害
要將寒潮和其他幾個區分開來,最簡單直接的方式就是從本質上進行了解,因為寒潮是壹種自然災害。而寒潮來臨的季節壹般是在冬半年這段時間,當其向中低緯度侵襲的時候,這種從寒帶、或者極地轉移過來的寒冷空氣就像潮水壹般。當它來臨的時候,不僅會導致氣溫的急劇下降,更會帶來雨雪和大風天氣。
之所以將其稱為自然災害,是因為這樣的天氣會對大家的生活、尤其是工農業的生產帶來比較嚴重的影響。通常情況下,能夠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來自於北極地帶,這些常年在冰雪覆蓋區域上方存在的空氣團,會因為達到了壹定的幹冷程度而傾瀉。然後,這種爆發式的南下冷高壓就形成了所謂的寒潮。
當然了,當寒潮發布的時候,壹定不是妳自我感覺冷的時候,畢竟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似乎冬天就沒有哪壹天是不冷的。事實上,寒潮也有自己的定義標準,比如:它會使其所到之處的溫度降低10攝氏度以上,並且該地的最低氣溫也會在5攝氏度之上,只有這樣的冷空氣爆發程度,才可以被稱為壹次正兒八經的寒潮過程。
當然,很多事情都存在例外,寒潮也不例外。因為,對於南方的壹些省份而言,只要在48小時之內可以達到10攝氏度以上的降溫,陸地上出現5級以上大風,渤海、東海和黃海出現7級以上級別的大風,且最低溫度達到4攝氏度以下的時候,寒潮警報的標準便可以成立。而所謂的強寒潮,其實就是將標準再往上提壹些:降溫14攝氏度以上,陸地上有5-7級大風,沿海有7級以上大風。
我國寒潮爆發的時間範圍分布在當年的9月到次年的5月,但相對而言會更集中在每年的3到4月。對於不同的地區而言,當寒潮爆發的時候會呈現出明顯不同的特點。比如,當內蒙古的大草原上遭遇了寒潮,低溫、吹雪和大風便是其帶來的主要天氣情況;當寒潮的地點轉移到黃土高原和西北沙漠的時候,則更容易帶來沙塵暴天氣,風大卻很少有雪;而當經歷寒潮的地點來到江南的時候,則變成了寒冷的風雨天氣。
如何進行寒潮和寒流的區分
每到冬季來臨的時候,都會有很多次比較強的冷空氣會南下,並在它的運動過程中導致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出現明顯降溫。很多人都會習慣性地將其稱為寒流,但這樣的說法明顯是壹種錯誤的表達方式,因為這其實是上文提到的寒潮、而非寒流。那麽,寒潮和寒流到底有什麽區別?
簡單來說,寒潮始於南下冷高壓的爆發,通過四種不同的路徑對所到之處造成10攝氏度以上的降溫和大風、雨雪等天氣;而寒流的本質卻是洋流,是壹個海水從水溫低的地方流向水溫更高之地的過程。並且,絕大部分寒流都是從較高緯度區域向低緯度地區轉移,這個過程中會伴隨著降溫減濕。
在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地球上,存在著5個比較著名的寒流,它們分別是加那利寒流(北大西洋東部)、加裏福尼亞寒流(北太平洋東部)、本格拉寒流(南大西洋東部)、秘魯寒流(南太平洋東部)、西澳大利亞寒流(南印度洋東部)。而自西向東流動、環繞南極洲、通過盛行西風所形成的、位於南半球的西風漂流(南緯43°~60°間),則是這個世界上最強的寒流。
當寒流過境的時候,會在沿岸地區出現上升流,此時原本位於深水中的豐富的營養鹽類便會被帶離到上層。由於這些區域同時還含有較高的氧氣,所以成為了魚類覓食和棲息相對更集中的海域,就好比是大自然中的天然漁場壹般。寒流的到來會使得近海面在溫度降低之後出現大霧的天氣,也會對沿岸的天氣帶來降溫減濕的影響。簡單來說,寒流對人類可能帶來的最大影響,應該是會導致海上航運面臨較為嚴重的威脅。
為什麽冷空氣不可以稱為寒流
首先,寒流形成於海上,而冷空氣則是從氣溫的角度進行定義的,它的對立存在體就是暖空氣。只要是位於北冰洋、西伯利亞的低溫區中的空氣,都會被統稱為冷空氣。形成於這些低溫區域的冷氣團可以達到幾公裏到數十公裏,乃至縱橫長達數千公裏的範圍。冷空氣存在強弱之分,帶來的降溫幅度和影響氛圍也有所不同。
在我們平時收聽天氣播報的時候會留意到,冷空氣經常會關聯著西西伯利亞這幾個字。在我國範圍內,通常會將冷空氣主要分為5個等級,壹種只壹開始提到的寒潮,這是寒流表現出的最強程度(48小時最大降溫幅度和最低氣溫),其次則分別為:強冷空氣、較強冷空氣、中等強度冷空氣、弱冷空氣。
簡而言之,寒流包含了寒潮,但又完全不同於冷空氣,寒流和冷空氣的起源地不同,影響的範圍不同,就連它們傳播的路徑也有所不同。當我們容易對這些生活中常用的詞進行混肴的時候,不妨多了解它們的形成和特征,從而避免大家在日常表達中出現口誤。尤其是當我們和壹些特別重要的人進行交談的時候,壹定不能出現這種常識性的表達錯誤,因為這會輕而易舉地暴露自己的基本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