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哪堪細雨新秋夜,壹點殘燈伴夜長
出處--宋朝朱淑真的《秋夜有感》。
釋義--怎能忍受細雨霏霏的初秋夜,壹盞孤燈陪我苦熬夜的漫長。
原文《秋夜有感》--
作者:朱淑真
哭損雙眸斷盡腸,
怕黃昏後到昏黃。
更堪細雨新秋夜,
壹點殘燈伴夜長。
譯文--
哭壞了雙眼傷心又斷腸,最怕到黃昏可偏偏天又昏黃,怎能忍受細雨霏霏的初秋夜,壹盞孤燈陪我苦熬夜的漫長。
擴展資料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南宋著名女詞人,是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壹。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與李清照齊名。
生於仕宦之家。幼警慧、善讀書,但壹生愛情郁郁不得誌。丈夫是文法小吏,因誌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終因抑郁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壹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是劫後余篇。
後人給朱淑真的詩集作序,說她“嫁為市井民妻”,但根據考證,她的丈夫應該不是普通市民,而是壹個小官吏,朱淑真所不滿於他的,並不是無財無勢,而是才學不能相稱,心靈無法溝通。婚後不久,她便因失望而發出了這樣的抱怨:“鷗鷺鴛鴦作壹池,須知羽翼不相依。東君不與花為主,何以休生連理枝?”。
朱淑真到底是在和丈夫離異後才另覓愛人,還是在無愛的婚姻中出軌,並無明確記載。但根據她實在娘家的情況來看,她最後應該已經跟丈夫分居,縱使沒有得到正式的休棄,不算“大歸”,事實上已經離異。後考證其因與情人分手而“悒悒抱恨而終”,“其死也,不能葬骨於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有人據此猜測她又可能是投水自盡,死於湖中,屍骨都不能安葬。
南宋淳熙九年(1182)有壹個名叫魏仲恭的人,將朱淑真的殘存作品輯錄出版,並為之作序。序文開頭說:“比在武陵,見旅邸中好事者往往傳頌朱淑真詞,每茄聽之,清新婉麗,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豈泛泛所能及?未嘗不壹唱而三嘆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