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傳說這壹天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
端午節到了,我們要吃粽子,粽子有各種各樣的餡,有肉的,有紅棗的,有紅豆的,還有香腸的……粽子的形狀也是奇形怪狀的,有三角形的,有圓形的,還有四邊形狀的……不論什麽餡的,還是什麽形狀的,聞起來都是香噴噴的,吃起來都讓人還想吃。
吃完粽子,我們還可以去看賽龍舟,龍舟非常威武,龍舟上坐滿了劃船的小夥子,龍舟比賽開始了,隨著大家得到吶喊和吆喝聲,龍舟飛快地前行,龍舟帶起壹陣陣水花,真像壹條條巨龍在水上飛行,真是好看極了。
端午節的習俗還有很多,插艾草啦,吃鴨蛋啦,這些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習俗,我都非常喜歡。
篇二端午節的早晨,奶奶決定包粽子。奶奶壹手端著壹筐粽葉,壹手拎著壹桶浸泡好的糯米,來到小院。小樂正在扇著蒲扇晃來晃起,這會她跑過來好奇地問:“這是要幹什麽呀?”奶奶說:“包粽子呀,今天可是端午節。”於是小樂和奶奶各自搬了壹個小凳子坐下。小樂丟下蒲扇,脫掉鞋子,盤坐在板凳上,拖著臉頰,看奶奶包粽子。
開始包粽子了,奶奶先拿起壹片粽葉卷成漏鬥形,再拿勺子挖了壹勺糯米放進去,再放壹點剛準備好的大棗,用勺子打平,把口封上就像三角形,再用繩子捆上。粽子包好了,小樂說:“奶奶,妳包的粽子真漂亮啊!旁邊的小狗都'汪汪'地贊嘆呢!”奶奶說:“漂亮我就多包幾個。”奶奶壹邊包粽子,壹邊給小樂講屈原的故事……
晚上到了,該吃粽子了,大家壹邊吃著美味的粽子,壹邊談著端午節的趣事,最後吃完了粽子,大家壹起贊嘆道:“粽子真好吃啊!”
篇三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當我聽到這首兒歌,就想起了小時候過端午節時熱鬧的場面。
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投汩羅江而死的愛國詩人屈原。賽龍舟不為了撈救屈原。把粽子投進江裏,是為讓魚蛟蝦蟹吃飽了,不再去吃屈原的遺體。經過很長時間的演變,往江裏投粽子漸漸變成了農歷五月初五這天吃粽子。
端午又稱重五,所以許多習俗和“五”這個數字聯系在壹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紅系在兒童的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南方過端午節時,要吃“五黃”:黃魚、黃瓜、鹹鴨、蛋黃、黃豆瓣包的粽子,喝雄黃酒。
啊,我真喜歡端午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