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為什麽“只揀兒童多處行”,就能找到春天?

“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為什麽“只揀兒童多處行”,就能找到春天?

因為兒童多的地方春天的氣息最濃郁,春天滲入到兒童的心裏,春天畫在了兒童的臉上,春天就附在兒童的身上,春天是兒童的,兒童就是祖國的春天。這是作家冰心將古人曾寫的詩改編的。

冰心寫的是: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

翻譯:如果遊人不了解春天在什麽地方,只要跟著兒童多的地方去。

古人寫的是:

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白發未除豪氣在,醉吹橫笛坐榕明。?

天荒地變吾仍在,花冷山深奈吾何。?洗竹放教風自在,隔溪看得月分明。?

兒童不解春何在,只向遊人多處行。?開簾壹寄平生快,萬頃空江著月明。

白話譯文:

荷葉沒有生長出來的時候,春天的恨意已經生出,荷葉枯敗的時候,秋天的恨意也出現了。兒童不理解春天的意義,只是盲目的挑人走的地方遊玩。然而只要存活在天地間,那麽情誼是天地永存的,多少的惆悵訴不盡,只有那流不盡的江水聲。

此詩出自唐代·李商隱《暮秋獨遊曲江》

《只揀兒童多處行》原文選段:

從香山歸來,路過頤和園,看見成千盈百的孩子,鬧嚷嚷地從頤和園門內擠了出來。就像從壹只大魔術匣子裏,飛湧出壹群接著壹群的小天使。

這情景實在有趣!我想起兩句詩:“兒童不解春何在,只揀遊人多處行”,反過來說也可以說:“遊人不解春何在,只揀兒童多處行”。我們笑著下了車,迎著兒童的湧流,擠進頤和園去。

我們本想在知春亭畔喝茶,哪知道知春亭畔已是座無隙地!女孩子、男孩子,戴著紅領巾的,把外衣脫下搭在肩上、拿在手裏的,東壹堆,西壹簇,嘰嘰呱呱地,也不知說些什麽,笑些什麽,個個鼻尖上閃著汗珠,小小的身軀上噴發著太陽的香氣息。

也有些孩子,大概是跑累了,背倚著樹根坐在小山坡上,聚精會神地看小人書。湖面無數坐滿兒童的小船,在波浪上蕩漾,壹面面鮮紅的隊旗,在東風裏嘩嘩地響著。

沿著湖邊的白石欄桿向玉瀾堂走,在轉彎的地方,總和壹群壹群的孩子撞個滿懷,他們匆匆地說了聲“對不起”,又匆匆地往前跑,知春亭和園門口大概是他們集合的地方,太陽已經偏西,是他們歸去的時候了。

走進玉瀾堂的院落裏,眼睛突然壹亮,那幾棵大海棠樹,開滿了密密層層的淡紅的花,這繁花從樹枝開到樹梢,不留壹點空隙,陽光下就像幾座噴花的飛泉……

此文出自現代·冰心《只揀兒童多處行》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只揀兒童多處行》(Just pick up children for)是壹篇發表於《北京晚報》的散文,發表時間為1962年5月6日,後收入散文集《拾穗小劄》,作者是冰心(謝婉瑩)。

這是壹篇優美的散文,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之前已經接觸過散文了,所以理解起來應該難度不是很大,本課的重點是感悟課文的語言,感受冰心奶奶對充滿活力的少年兒童的喜愛以及所寄托的希望。

在課堂上王蕾老師引導學生沿著這篇散文的主線——冰心奶奶對孩子的愛去學習課文,聯系課文具體的語言文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壹定的情感熏陶。

作者簡介: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歲,福建長樂人,原名謝婉瑩,筆名冰心 。現代著名女作家,兒童文學作家 ,詩人 深受人民的敬仰。1900年10月5日出生於福州壹個具有愛國、維新思想的海軍軍官家庭,她父親謝葆璋參加了甲午戰爭,抗擊過日本侵略軍,後在煙臺創辦海軍學校並出任校長。

1900年10月5日,謝婉瑩出生於福州三坊七巷謝家大宅(今鼓樓區楊橋東路17號),該宅院也是林覺民故居,是冰心祖父謝鑾恩從林覺民家屬那購得。1901年,隨家移居上海。5歲隨家遷居山東煙臺。7歲,開始在家塾裏附學。8歲開始偷偷地寫小說。冰心出生後7個月,便隨全家遷至上海。

4歲時遷往山東煙臺,此後很長時間便生活在煙臺的大海邊。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開闊了她的心胸;而父親的愛國之心和強國之誌也深深影響著她幼小的心靈。

曾經在壹個夏天的黃昏,冰心隨父親在海邊散步,在沙灘,面對海面夕陽下的滿天紅霞,冰心要父親談談煙臺的海,這時,父親告訴小女兒:中國北方海岸好看的港灣多的是,比如威海衛、大連、青島,都是很美的,但都被外國人占領了,“都不是我們中國人的”,“只有煙臺是我們的!”父親的話,深深地印在幼小冰心的心靈。

在煙臺,冰心開始讀書,家塾啟蒙學習期間,已接觸中國古典文學名著,7歲即讀過《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與此同時,還讀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說部叢書”,其中就有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的《塊肉余生述》等十九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品。

在讀《塊肉余生述》時,當可憐的大衛,從虐待他的店主出走,去投奔他的姨婆,旅途中饑餓交迫的時候,冰心壹邊流淚,壹邊掰著手裏母親給她當點心的小面包,壹塊壹塊地往嘴裏塞,以證明並體會自己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