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圖》繪畫遵循陸在上海在下的原則,其視角是從大陸看臺灣,故地圖方位為上東下西、左北右南。該圖所繪範圍北起臺灣島北端的雞籠(基隆)山和雞籠城(今基隆市),南至臺灣島南端的沙馬磯頭山、紅頭嶼和小琉球山(今高雄之南琉球嶼),東抵阿裏山等山川,西達澎湖列島。圖繪內容重點表示了臺灣島西部之山川、平原的地理面貌,水系和居民地,包括臺灣府屬彰化縣、諸羅縣(今嘉義市)、臺灣縣(今臺南市)、鳳山縣(今高雄市)和臺灣島西部最早興起的沿海港口、城鎮以及山區少數民族居住的番社等。還標註了水汛、營訊名稱。在臺灣島南北兩端還有雞籠山和沙馬磯頭形勢、得名和來往行船以此山為指南的簡要文字說明。山地采用中國傳統的山水畫法,由此至南重彩形象地繪出雞籠山、觀音山、阿裏山、打狗(打鼓)山、半屏山等,高峰連綿,峰巒疊錯,充分展現了臺灣寶島的名山雄姿。圖中畫出的無數條大小河流,彎彎曲曲,自東向西流向大海。海水加繪大波浪花紋,自然流暢,氣勢非常宏偉壯觀。澎湖諸島都標註了名稱,十分詳盡,地理位置也比較準確。此外,圖中還形象地表示了西部沿海諸炮臺等兵要內容,使地圖兼有軍事用途。此圖是我國現存較早的手繪臺灣地圖之壹,是研究二百多年前臺灣地理的珍貴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