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怎麽對待“小利”?

怎麽對待“小利”?

小便宜占不得,蠅頭小利也會絆倒人。在人際交往和辦公室中千萬不能因小失大,使自己栽跟頭,摔得頭破血流。貪小便宜吃大虧,這是盡人皆知的道理。可是生活中卻總有那麽壹種人,看見壹點兒小便宜便垂涎欲滴,卻不知人見利而不見害,魚見食而不見鉤,結果小便宜沒貪成,反而斷送了自己。

春秋初期,有虞、虢二國,乃是同姓比鄰,唇齒相依,其地皆連晉界。虢公名醜,好兵而驕,屢侵晉之南鄙。虞公性貪,愛好璧馬。由於虢公屢犯晉境,晉獻公集臣商討伐虢之策。

獻公問大臣荀息:“虢國可伐嗎?”

荀息對曰:“虞虢方睦,吾攻虢,虞必救之,若移兵攻虞,虢又救之,以壹敵二,不見得有什麽把握。”

獻公說:“這麽說來,我們拿虢國就毫無辦法了嗎?”

荀息說:“辦法倒是有的,除非讓人拿著金寶珠玉去賄賂犬戎,請其侵擾虢國邊境,等虢君出兵與犬戎作戰時,我們再乘虛而圖虢不遲。”獻公同意了荀息的意見,以大量寶物買通了犬戎。未幾,犬戎果然發兵攻入虢境,兵至渭水,為虢兵所敗。於是犬戎主遂起傾國之兵前來,虢公亦率軍拒之,兩軍相持於桑田之地。

獻公又問荀息:“現戎虢相持,寡人可以伐虢了吧?”

荀息說:“還不到時候,只有使虞虢相離,我們才能各個擊破。”

獻公又問:“那麽,愛卿有何良策可以離間虞虢呢?”

荀息說:“可厚賄虞公,容我軍假道於虞,以伐虢國。”

獻公說:“然則師出無名,虞君肯答應我們嗎?”

荀息又說:“有辦法,我們在晉虢交界處,制造事件,引誘虢人出兵攻我們,我們就有借口了。那時候虞國知道了,便可保成功。”獻公又采納了荀息的計策,使虢人中計,發生了邊境沖突,兩方治兵相攻。

獻公再對茍息說:“今伐虢不患無名了,但不知賄虞當用何物?”

荀息說:“虞公雖貪,但非至寶,不可動之,必須用二物前去,但不知主公是否舍得?”

獻公說:“卿試言所用何物?”

荀息說:“虞公最愛美玉良馬,主公不是有垂棘之璧,屈產之駿馬嗎,若以此二物去賄賂虞公,虞貪於璧馬,必中吾計。”

獻公說:“可是,此二物乃寡人之至於寶,何忍棄之虞人?”

荀息說:“臣固知主公舍不得此二物。可是,如虞公答應我們假道伐虢,虢無虞救必亡。虢亡,虞也存在不下去,璧馬能從虞國跑走嗎?這不過是暫時把主公的玉璧寄存在虞公處幾天,讓虞公把寶馬代養幾日,還有何舍不得的呢?”

獻公聽後大喜,即以璧馬交給荀息,命其去虞。

虞公起初聽說晉兵要假道虞國伐虢,十分生氣,威怒之下,召見荀息,但當荀息獻上璧馬後,乃問荀息道:“此為妳們的國寶,天下罕見,為何送給寡人?”

荀息說:“寡君獻公恭君之賢,思君之強,故獻此二寶,以通好於大國。”

虞公說:“話雖然這麽說,看大夫似有話尚未說完吧?”

荀息說:“虢人屢侵我邊境,寡君壹意求和,但均未成功,故欲假道虞地以伐虢。倘幸而勝虢,所有虜獲,盡以歸虞,不知可否?”

魚見食而不見鉤,虞公手弄璧而視馬,聽說又將從晉伐虢得到壹大筆財富,不覺大喜過望。時虞有二賢臣,壹名宮之奇,壹名百裏奚。

宮之奇諫道:“主公萬萬不可應允。俗話說:‘唇亡齒寒’,晉吞並同姓之國已非止壹國了,所以不敢進攻虢虞者,乃虞虢有唇齒之助的關系,如虢今亡,明日禍必及於虞矣!”

虞公不高興地說:“子少言,不要管我的事,晉君不惜重寶,以交歡於寡人,正是吾人求之不得之好事,更何況晉強於虢十倍。失虢而得晉,有何不利。因小失大,那才是傻子呢!”於是虞公乃答應了荀息假道的要求。

荀息歸後,晉以大將裏克率師伐虢,虢公正與犬戎相持,萬萬沒想到晉軍會假道虞國,出於自己之後,倉促之間,無以為陣,犬戎又乘機相攻,大敗而逃,只帶少數人奔東周京城洛邑去了,晉軍追入虢京,安集百姓,秋毫無犯,將府庫寶藏,盡數裝載,又回到虞國,以不過十之二三獻與虞公,虞公更加高興,對晉軍毫無防備,裏克卻乘機把得勝大軍,盡屯虞京附近,自己卻裝病不出,推說病愈即行,不肯撤軍。

不幾日,忽有急報:晉獻公親率大軍前來,虞公出城相見,獻公說:“吾欲與公於箕山校獵,不知可否?”於是,虞公盡出城中甲兵,壹心與晉公校獵取勝,忽有人報:“城中火起。”獻公說:“此必民間取火引起,不必驚慌。”虞公放心不下,乃辭別晉公,率軍回城,半路上只見人民紛紛逃竄,虞公忙問:“何事慌張?”百姓回答:“城池已被晉軍占領了。”

虞公此時仍未醒悟,說:“不可能。”乃來到城邊,只見城樓壹員晉將,倚欄而立,盔甲鮮明,威風凜凜,對虞公說:“多謝君大度,先假我以道,現又假我以國,多謝多謝!”虞公方省,不由得大怒,欲攻城,城頭壹聲梆子響,箭如雨下,虞公只好命車速退。未及數箭之地,後軍亦來人急報:”後軍已被晉公截住,或殺或降,車馬盡為晉有矣!”至此,虞公才後悔莫及。說話間,晉獻公大軍已到,傳令虞公相見,虞公不敢不去。獻公對虞公說:“寡人此來,乃取我寶玉良馬。怎麽樣,這麽幾天不會瘦了吧。”虞公欲哭無淚,只得眼睜睜地看著晉軍入城,荀息左手托璧,右手牽馬,向獻公行禮說:“臣謀已行,請還璧於府,還馬於廝!”

常言說:“有壹利必有壹弊。”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所以人在生活中,無論是辦事還是交易,切不可貪心。

《韓非子.說林下》記載了壹則“愚人誤國”的寓言故事,說的是晉國的執政官知伯要去攻打緊鄰的仇由國,因道路艱險阻塞,無法行軍。若派兵劈山開路,又會暴露軍事企圖。於是,知伯心生壹計,他先鑄造了壹口貴重的大鐘,贈送給仇由國君。仇由國君非常高興,準備開辟通路,迎取這口大鐘。此時,仇由國大臣赤章曼枝向國君建議說,這件事非同小可,贈送貴重的禮物,壹般都是小國服侍大國的做法,現在壹反常態,大國給小國送重禮,其中必然有詐,我們萬萬不可接受。仇由國君不聽忠言,執意接受知伯贈送的大鐘,赤章曼枝預見形勢不妙,悄悄地跑到了齊國去了。事過七個月,仇由國果然被知伯發兵所滅。

這就像《古詩源》所說的:“甘瓜抱苦蒂,美棗生荊棘;利旁有倚刀,貪人還自賊!”意思是說,甜瓜連的蒂是苦的,美棗長的枝是有刺的。貪吃甜瓜會吃苦,貪摘美棗易傷身。因為利旁有把刀,貪利者猶如倚在刀口上,必遭災禍。這首詩旨在告誡我們:不要貪利,貪利者必得禍。

占人說:“香餌之下,必有懸魚。”意思是說,軍事作戰的雙方,無不是為利而戰,也就容易為利所惑。實際上,生活中的壹切事物無不如此,謀取利益是人類所***有的主觀願望。正如《兵經百篇》所雲:“行兵用智,必相其利。”但利與害總是密切相連的,“智者千慮,必雜於利害。”因此,辯證地看待利害,權衡利弊,趨利避害,關鍵的問題是決不能貪小便宜,否則就難免像楚懷王壹樣,見利忘義,最終必然為利所惑,成為“貪餌之懸魚。”

可以說以利誘之,使其就範,是重要的競爭手段之壹。所以古人雲:“凡與敵戰,其將愚而不知變,可誘以利。”只有不怕丟臉,才有出頭之日

在交際中如果出現了失誤,沒有必要覺得丟臉或因此而氣餒,因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智者千慮,必有壹失。”誰都會有失誤的時候。在交際場上如果出現了失誤,就要誠實、坦率地向對方表示歉意,說聲“實在對不起”、“真抱歉”、“真是不好意思”,以後只要不再發生類似的失誤就行了。

在交際場上,即使再有能力的人也必定有過壹兩次失敗的經歷,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吸取教訓,設法減少失誤的發生。而對於自己來說,平時註意聽取前輩或上司的失敗經驗談,是減少失誤的捷徑,虛心聽取他人的經驗教訓,不但可以警戒自己,而且還可以註意避免重蹈覆轍。

所以,遇到不懂的問題,應該虛心向他人請教,出現了失誤,就要及時向對方說明,請他提醒批評自己,總之,也要和做學問壹樣,掌握不恥下問的方法,即使出現失誤觸怒了對方,只要能夠誠懇地表示認錯的態度,壹般也會得到對方的諒解,如果不小心觸怒了對方,也不要太愛面子,老老實實地向別人認錯就是了。

日本人對羞恥之事反應特別敏感,長期以來,日本人都不知不覺地繼承了寧死也不願丟臉的觀念,這種品性在日本的商界也屢見不鮮,壹旦出現失誤馬上向上級提出“辭職申請”或要求對方予以“裁判”,有時甚至原因還未查清,就輕率地做出“辭職”的決定,或許是因為覺得周圍的人都在冷眼相看,自己實在太丟面子了,所以才不得不采取如此行動。

但是在交際場上如果總是怕丟臉出事,那麽什麽事情都做不成,尤其在和長輩或上司打交道時,由於過於拘謹、緊張而往往失誤更多。因為對方無論在知識、經驗還是閱歷都已經很豐富,壹開始交際雙方就有壹段距離,在和這樣的對象交往時,也不要縮手縮腳,而是要積極主動地和他們交往,雖然難免有些瞻前顧後,憂慮重重,但只要下定決心背水壹戰,使出渾身解數向對方表示出誠意,壹定能得到對方的理解和接受,本來這種交際是光明正大的事,只要能拿出真誠的心意,積極熱情地和對方交往就行了。要認識到:只有不怕丟臉,才有出頭之日。

不過,也要有向對方學習的精神,如果只考慮自己的立場或利益,態度傲慢,沒有禮貌,那只會四處碰壁。因此,交際中學會舉止大方,彬彬有禮,給對方壹些關照也是很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