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九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的測試題及答案

九年級語文上冊期末的測試題及答案

  壹、積累運用(***20分)

 1、下列加點字註音有誤的壹項是( )(3分)

 A.寒噤(jìn) 孜孜不倦(zī) 發窘(jiǒng)

 B.覓食(mì) 滯礙(zhì) 脊梁(jǐ)

 C.汲取(jí) 秕谷(bǐ) 恣睢(suì)

 D.瑯瑯(1áng) 滯礙(zhì) 味同嚼蠟(jué)

 2、下列書寫有錯誤的壹項是( )(3分)

 A.玄虛 潮汛 歇斯底裏

 B.倉皇 推敲 格物致知

 C.傅彩 鄙夷 與日俱增

 D.激變 渺茫 不求甚解

 3、理解默寫。(5分)

 (1)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他壹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收復失地,為國建功立的《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最能體現這壹點的句子:

 (2)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表達自己報效國家的宏願和偉大氣魄的句子:

 (3)範仲淹《漁家傲》中表達詩人雖有鄉愁但卻以憂國憂民保家衛國為使命的句子

 (4)古代詩人常以“落花”寄寓情感,請寫出壹組詩詞名句,並寫出其作者或出處。

 (5)當我們想念遠方的親人,又不能團聚時,可以引用古代詩詞中的名句來表達情懷。請舉出妳喜歡的連續的兩句,並註明作者和出處。

 4、下面是壹則謎語,它的謎底可以用壹種化學物質(容器)來替代。它的謎底應是( )(2分)

 “老者生來脾氣躁,每逢喝水必高燒,

 高壽雖已九十八,性情依舊不可交。”

 A.生石灰 B.燒堿 C. 酒精燈 D.濃硫酸

 5、理解句式特點,在具體的語境中完成下面的句子。(3分)

 希望是如此的神奇,能讓壹個人在黑暗中看到光用,在 ,在 ……只要我們自己不放棄,就沒有力量能夠摧毀我們心中的希望。

 6、根據語段內容,在橫線上寫壹句恰當的話。(4分)

 在科學創造方面,我們可以列舉歷史上壹些著名人物取得成果的年齡:伽利略17歲發現鐘擺原理;牛頓20歲創立微積分,24歲提出萬有引力定律;愛迪生21歲取得第壹項專利,30歲發明留聲機,32歲發明白熾燈,33歲發明電車;徐霞客22歲開始周遊各地,進行地理考察;楊振寧34歲時與30歲的李政道***同發現了宇稱不守恒原理,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上述事實證明:

  二、閱讀理解(50分)

 (壹)

 二世元年七月,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屯大澤鄉。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勝、吳廣乃謀日:“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勝日:“天下苦秦久矣。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之。或以為死,或以為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吳廣以為然。乃行蔔。蔔者知其指意,日:“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蔔之鬼乎?”陳勝、吳廣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眾耳。”乃丹書帛日“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嗚呼日:“大楚興,陳勝王”。卒皆夜驚恐。旦日,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

 7、下列句子朗讀節奏劃分正確的壹項是 ( ? )(2分)

 A.發間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B.發閭/左謫戍/漁陽九百人

 C.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D.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

 8、填空。(3分)

 《陳涉世家》選自 ,它是壹部 巨著,也是壹部 巨著。魯迅贊譽為“ 。”

 9、對下列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2分)

 A.適戍:強迫去戍邊。B.等死:坐等死亡。

 C.指意:意圖。 D.驚恐:又驚奇,又害怕。

 1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兩個句子。(4分)

 ①天下苦秦久矣。

 ②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為天下唱,宜多應者。

 11、用自己的話說說節選部分是怎樣表現陳勝非凡的領導才幹的?(3分)

 (二)閱讀《藏根草》,回答12—16題。

 好壹座頗有古堡風度的萬佛閣,被人遺忘在大殿的背後,斷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麽?”

 我們從它的身邊走過,忽然發現它那灰暗的閣壁上,飄出來壹縷又壹縷鮮鮮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壹群藏在閣樓裏的少女拋灑下來的掩面綠紗,情怯怯地朝我們招搖。

 是長青藤麽?長青藤沒有它這樣的優雅;是牽牛花麽?牽牛花沒有它這樣的美麗。

 我們認不出,更猜不透:在這石頭墻上,存不得雨水,見不到土壤,這柔弱的小草,它是怎樣活下來的?它的根又會藏到哪裏?

 守廟的老人來了。

 他告訴我們,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烏。

 他告訴我們,這青山古剎,有股生生不息的“感應泉”,泉水流到哪兒,哪兒便可尋到何首烏家族的綠色莊園。它是人類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讓白發人萌生壹頭烏亮的美發,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夢。

 他還告訴我們,現在尋不到了。那些貪婪的采藥人,尋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裏,人們便追到哪裏,它也只好收起根來,藏進這石頭縫裏;扒不得這萬佛閣,休想再奪它的根……

 自然是壹部偉大的書,只要妳認識了它,妳在這個世界上便寂寞時不再寂寞,窮困時不再窮困;苦惱時有安慰,挫折時有鼓勵;軟弱時有督責,迷失時有指南針。

 請問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妳在自然這部大書裏,寫下的是怎樣的壹筆?

 還有那被人遺忘了冷落了的萬佛閣,妳呢?

 12、文中“它是怎樣活下來的?”的疑問,從側面表現出“它” 。(2分)

 13、“它是人類的朋友”壹句中的“它”是指 。(2分)

 14、作者問藏根草:“妳在自然這部大書裏,寫下的是怎樣的壹筆?”請妳根據文意,代藏根草回答。(4分)

 15、文章最後說:“還有那被人遺忘了冷落了的萬佛閣,妳呢?”根據文意,作者問萬佛閣的問題的具體內容是什麽?(4分)

 16、對於第23題的問題,萬佛閣將會怎樣回答?請妳代它回答。(4分)

 (三)閱讀《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下面文章,回答17-23題。(22分)

 ①相傳有壹個英國人,名叫亞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書讀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萬冊藏書都讀遍了,還博覽群書,做了大量的讀書筆記和校勘。可是,他卻連壹篇文章也寫不出來,終生壹事無成。這是為什麽呢?俄國劇作家克裏雅日寧的話,或許能給我們壹些啟示:“讀書有三種方法:壹種是讀而不懂,另壹種是既讀也懂,還有壹種是讀而又懂得書上所沒有的東西。”

 ②□□□□不行,□□□□不夠,讀了而又能創造才是讀書的真諦。許多人讀書

 只滿足於簡單的求知欲,沒有把讀書作為提高主觀世界、改造客觀世界的創造性過程。他們的創造力被閑置了。托爾斯泰曾經告誡說:“如果學生在學校裏學習的結果,使他自己什麽也不會創造,那他的壹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這是多麽嚴重的結局。

 ③所以,要真正學會讀書,必須培養創造力。

 ④創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見解、解決前人和自己不曾解決過的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會另辟途徑的能力。

 ⑤創造是怎樣開始的?獨立見解便是創造的萌芽。

 ⑥讀書時人們重復著著書者走過的道路。如果讀時產生的想法,僅僅就是書上所告訴妳的,那妳的思想只起到替別人錄音的作用,沒有產生自己的東西。我們應當在學習的基礎上,把所有的知識消化吸收,變成自己的血肉,然後(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⑦請珍視自己的獨到見解。盡管其中不乏虛謬的花影,但創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歐陽修,對韓愈的'文采章法十分欽服,反復研讀韓愈的著作,開始模仿著寫作,進而不斷創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結果,他學韓愈的文章,而寫出的文章並不像韓愈,成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壹;但他學韓愈的詩,寫的詩卻很像韓詩,終於不能獨成壹家。清朝的學者袁枚總結了歐陽修的治學經驗說:“平居有古人,學而力方深”,(b) 落筆無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學習時要盡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識,但創造卻必須超過古人。獨立見解源於兩方面。壹是在讀書中深刻理解,見識高人壹籌;二是在強烈的創新意識激勵下,潛心鉆研。兩者往往互相作用。愛因斯坦談到自己是如何創造時說過:我自己僥幸發現了壹些東西,例如相對論的建立,這我可以解釋為由於我多少保存了壹些感到詫異的能力,(c)當絕大多數的物理學家從學校出發繼續前進,完全不加懷疑地使用牛頓的空間和時間的公式時,我卻嘗試著對他不信任,重新來考慮全部問題。可見,凡是不滿足於現成結論、善於獨立思考的人,他的創造力就強。

 17、根據第①段有關內容,在第②段方框內應填人詞語依次是 、 。(四字短語)(4分)

 18、第③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 。(2分)

 19、第⑥段中畫橫線句(a)的含義是 。(3分)

 20、第⑦段中寫歐陽修寫文成功的關鍵是 ,寫詩失敗的原因是 ,畫線句(b)的意思是 。(3分)

 21、根據第⑦段畫線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項中選出與它意思相同的壹項( )

 A.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B.書非借不能讀也

 C.盡信書不如無書

 D.思而不學則殆

 22、選出對文章理解有誤的壹項是( )(3分)

 A.本文啟示人們壹個深刻的道理,培養創造精神就要認真讀書。

 B.本文告訴我們:學習不只是模仿,更要倉U新,要培養創造力。

 C.文章采用層進式結構,說理清楚,邏輯性強。

 D.作者在議論中運用正反對比的方法,使論述更深刻。

 23、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亞克敦、歐陽修、愛因斯坦的事例,分別寫壹句話,使之構成排比。(4分)

  三、寫作實踐(50分)

 24、壹個深圳中學生代表團訪問日本,在壹片已收成的果園裏發現了壹個很奇怪的現象,每棵樹上都還有壹些成熟的果實沒有采摘。同學們紛紛詢問緣由,果園的主人回答說:“那是留下來給鳥兒們吃的。”大家壹時無語,陷入了沈思。

 造物主的贈予,我們不能盡數帶走,還得留下什麽,人類為自然留下什麽,歷史為今天留下什麽,歲月為人生留下什麽……常言道,“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實,無論自然、社會,還是家庭、個人,每天都在為自己、為他人留下什麽。

 請以“留下”為話題,寫篇文章,不少於600字。題目自擬,文體不限。如寫詩歌,不少於20行。書寫端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