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壹小學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原文
池塘裏有壹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遊來遊去。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妳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妳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壹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烏龜笑著說:“我不是妳們的媽媽。妳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妳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遊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壹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壹對大眼睛。
小蝌蚪遊過去,叫著:“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壹看,笑著說:“好孩子,妳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壹蹬,向前壹跳,蹦到了荷葉上。
篇二小學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案
教學設想:本課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小學語文壹年級下冊,《小蝌蚪找媽媽》這是壹篇童話,蘊含了從小要學會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全文***有五個自然段,圖文結合。為了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產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我註意了下面幾點:
1、針對壹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在語文課中培養他們動腦、動手的能力。在學完每幅畫之後,讓學生表演有關內容,這樣激發課堂氛圍,加深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2、在課堂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讓每壹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的發展。
3、根據學生的個別差異對他們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4、大膽運用心靈換位新教法,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中,創建和諧的語文課堂。
教學內容:
新課標語文s版壹年級下冊,第17課,《小蝌蚪找媽媽》。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2、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結合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2、引導學生理解“迎”、“追”、“跟”的動作。
教具準備:多煤體課件、自制頭飾
教學過程:
壹、引用謎語,激趣導入。
1、師:圓圓的腦袋黑黝黝,長長的尾巴水中遊,長大後是莊稼的好朋友。(小蝌蚪)
2、引出課題:今天啊,小蝌蚪的媽媽不見了,我們壹起來幫它們找媽媽,好嗎?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放第壹自然段錄音。(出示第壹幅圖)
(1)師:咦,小蝌蚪在幹什麽?(在池塘裏快活的遊來遊去)(提問法)
(2)師:小蝌蚪什麽樣?(大腦袋、黑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引導觀察)
(3)通過回答以上問題,揭示了第壹自然段內容。齊讀第壹自然段。
2、操作出現第二幅圖
(1)引導學生觀察,此時的小蝌蚪和原來的小蝌蚪有什麽不壹樣的地方?(長出兩條後腿)。
(2)小蝌蚪遇到了誰?問了什麽?鯉魚媽媽說了什麽?(學生自己讀,分角色讀)
(3)指名上臺表演。(理解迎上去,指導朗讀小蝌蚪問的話。)
(4)提問:從鯉魚媽媽的口中,小蝌蚪了解到媽媽有什麽特點?(反饋:四條腿,寬嘴巴)
(5)師:小蝌蚪照著鯉魚媽媽的話,繼續找媽媽。
3、點擊第三幅圖。
(1)師:過了幾天,小蝌蚪又有了什麽變化?(長出了兩條前腿)。放課文第三段錄音。
(2)這次,它們又遇到了誰?(烏龜)。它們是怎麽樣做的?(追上去喊媽媽)
(3)區別“迎”和“追”的動作。
(4)小蝌蚪為什麽會叫烏龜媽媽?(聯系前面的內容,學生反饋)。烏龜是小蝌蚪的媽媽嗎?(不是)那烏龜是怎麽對小蝌蚪說的?(指名讀壹讀)。引導學生想象:聽了烏龜的`話,小蝌蚪心裏會怎樣想?
(5)分角色朗讀。指名上臺表演。
(6)師: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媽媽,它們又照著烏龜的話去找媽媽了(激趣法)
4、操作出現第四幅圖。
(1)師:過了幾天,小蝌蚪變成什麽樣了?(根據投影回答)(小蝌蚪的尾巴變短了。)它們又遇到了誰?(根據投影回答)(青蛙)那它是什麽樣子的?(四條腿,寬嘴巴,頭頂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提問法)
(2)小蝌蚪叫了什麽?青蛙媽媽說了什麽?(聽課文第四段錄音)
(3)那小蝌蚪現在高興嗎?為什麽高興?
(4)分角色朗讀。指名上臺表演。
5、齊讀最後壹自然段。
(1)師,這壹自然段主要寫了什麽?(小蝌蚪的尾巴不見了,天天跟著媽媽去捉害蟲)
(2)通過讀最後壹自然段,理解小蝌蚪的形體裁變化,(尾巴不見了)(也就是終於長成了青蛙)。
三、圖片演示,鞏固提高。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然後尾巴變短了,最後尾巴不見了,變成了青蛙的過程。
四、總結全文,評價體驗。
1、師:我們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全過程,還知道青蛙是莊稼的好朋友,所以我們要保護它。
2、我們在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妳有什麽收獲嗎?學生總結(自由發揮)。
五、拓展延伸,靈活運用。
下課後,小朋友想壹想還有哪些動物是莊稼的好朋友,再跟老師、同學、爸爸、媽媽說壹說,好嗎?
六、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篇三小學壹年級語文《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反思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情節生動有趣,以對話為主,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好材料。在課後,反思自己的教學,當然還存在著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自己感覺也有成功的地方,就上我能充分利用教材特點,以讀為本,課堂上充滿了朗朗書聲。壹、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我在讀課文前首先給他們壹個有趣的問題或者是讓他們自己讀題質疑。讓他們在讀書中尋找問題的答案。如教學本課時,出示課題,引發學生的好奇心,問學生看了題目有什麽感想。孩子們爭先恐後表白之後,我順其自然以"是啊!小蝌蚪為什麽要找媽媽?他們是怎麽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妳們提出的問題能不能在課文裏找到答案呢?我們趕緊來讀讀課文吧!”孩子們的興趣壹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以興趣為前提,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去讀書,去預習,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再輔助提壹些讀書的具體要求,收到的效果非常明顯。孩子們通過自已的朗讀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都會興奮不已,這種自我激勵的效用是無限的。在獲得成功發現的同時,孩子們往往又會發現新的問題,培養了他們的探索與創新精神。
二、以讀悟情。
讀出感情是朗讀要求中的難點,而要讀出“情”必須先悟出情,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在朗讀指導中,我不拿自已的標準去要求學生,而是讓學生自已去理解,去感悟,去體會讀。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有許多對話,如:當小蝌蚪錯把烏龜當成了媽媽時,烏龜笑著說了這樣壹段話:“我不是妳們的媽媽,妳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到那邊去找吧。”孩子,將來我們老了,不在了,妳找誰呢?妳也應該學會生活的本領,做壹只真正的獅子!”孩子們在讀時出現了不同的爭議。有的孩子認為應讀得慢壹點,因為他認為烏龜是個慢性子,說話肯定速度很慢的。有的孩子認為烏龜是壹種溫和的動物,說話時親切壹些,語氣要和藹壹些,溫柔可親壹些。有的孩子認為這兒烏龜是笑著說的,他覺得小蝌蚪居然會把自己當成了他們的媽媽,有點好笑,但烏龜也肯定沒有嘲笑小蝌蚪的意思,因為烏龜知道小蝌蚪的媽媽工作很忙,沒有時間帶孩子,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沒有見過呢!不認識也是正常的,所以烏龜就笑著告訴小蝌蚪關於他們的信息。這些體驗都反映了孩子們對文本的不同理解,而且也都是可以成立的,有什麽比獨特的情感體驗更寶貴的呢!
三、為學生搭建展示的舞臺,讓學生自豪地說“我會讀”。
1、用激勵性的評價在學生心理上搭建展示的舞臺。
新課標提出:“朗讀評價應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以正面加以引導,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每個學生的健康發展。”朗讀評價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要切實針對孩子朗讀的情況,正視孩子們水平的差異,采取多鼓勵、少批評的原則,多壹些欣賞的目光,少壹些苛刻的指責。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我運用了許多不同的評價語言“妳讀得真不錯,讓我們覺得這些小蝌蚪真的很快活。”“聽了妳的朗讀,我們真的感覺到這些小蝌蚪是那麽的著急。”“讀得真不錯,如果再稍稍響亮壹些,就更完美了。”————這樣的'評價語言並不是泛泛地壹味表揚,而是表揚中指出不足,提出了希望,更好地激發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使孩子心理上得到了展示,利於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2、多種形式的朗讀,為學生搭建朗讀展示的舞臺。
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以多種形式為學生創設朗讀的機會,讓他們享受成功的愉悅。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這課時,讓學生進行個別讀,分角色朗讀,還提出讓學生表演,要想表演好,讀好課文是前提,而讀好課文必須是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之上完成。這樣壹來,讀中感悟、悟中激情,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都會令孩子興致盎然。
總之,教師只有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憑借教材的優勢,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才能為學生打下堅實的語文基礎。相信,只要我們在閱讀教學中用心去引導,孩子們壹定會喜歡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