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戴嵩畫牛文言文翻譯如下:
原文: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壹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壹日曝書畫,而壹牧童見之,拊掌見笑,曰:“此畫鬥牛也,牛鬥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鬥,謬矣!”處士笑而然之。
古語雲:“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譯文:
蜀國有個杜處士,喜愛書畫,他所珍藏的書畫有幾百種。其中有壹幅是戴嵩畫的牛,(杜處士)尤其珍愛。他用玉做了畫軸,用錦囊裝起來,經常隨身帶著。
有壹天,他攤開了書畫晾曬,壹個牧童看見了這幅畫,拍手大笑著說:“這畫上畫的是角鬥的牛呀!牛在角鬥時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夾在兩條後腿中間,但這幅畫卻畫成牛搖著尾巴鬥角,畫錯了啊!”杜處士笑了笑,認為牧童的話是對的。古人說:“種田要問耕種的農民,織布要問織絹的婢女。”這個道理是不變的。
書戴嵩畫牛的寫作背景:
書戴嵩畫牛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壹篇散文。這篇文章講述了畫家戴嵩的牛畫作,通過敘述壹個牧童指出畫中牛的錯誤,強調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關於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有兩種不同的說法。壹種說法認為,這篇文章是蘇軾在諷刺當時的社會風氣,即只註重繪畫的形式和技巧,而忽視了繪畫所表達的真實情感和意境。另壹種說法認為,這篇文章是蘇軾在贊美畫家戴嵩的繪畫技巧和才華,並通過敘述壹個牧童指出畫中牛的錯誤,強調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在這篇文章中,蘇軾通過敘述壹個牧童評價戴嵩的牛畫作,強調了實踐對於繪畫創作的重要性。這個牧童能夠準確地指出畫中牛的錯誤,是因為他從現實生活中觀察到真正的牛的行為和特點,而這些都是畫家在創作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因此,蘇軾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只有通過實踐和觀察,才能真正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才能創作出真實、生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