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解 韓非 (?—公元前233年),戰國晚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壹起師事荀子。韓非多次上書韓王, 提出了壹系列富國強兵、修明法制的主張,但未被采納,於是發憤著書。
著作傳至秦國後,秦王嬴政大為贊賞,於是發兵攻韓索要韓非,但韓非入秦後秦王又不加信用, 後因受到李斯的誣陷死於獄中。韓非主張君主集權,任法術而尚功利。
與此相適應,他主張行文要以“功用”為目的,其文思想犀利,邏輯嚴密,鋒芒畢露,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現存《韓非子》五十五篇, 是法家的重要作品。
本文運用和氏獻璞卻被刖足的故事和歷史材料作為議論的根椐,進行說理,邏輯性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 奉而獻之厲王2。
厲王使玉人相3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4。及厲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8,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寶焉。遂命10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 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11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12, 論寶若此其13難也。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14;然則有道者之不 15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16。
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 近習不敢賣重17;官行法,則浮萌18趨於耕農,而遊士危於戰陳19。則法術者,乃群臣士 民之 所禍也。
人主非能倍20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21,獨周乎道言22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23矣。
昔者吳起24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25太眾;若此,則上26主而下虐民, 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27,絕減百吏之祿秩28, 損不急之枝官29,以奉選練之士30。”
悼王行之期年31而薨矣,吳起枝解32於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33,設告坐之過34,燔35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36, 禁遊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37。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38,商君車裂39於秦。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40,秦行商君法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矣41,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42。當今之世,大臣貪重43,細民安亂44,甚於秦、楚之俗,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45,則法術之士安能蒙46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此世所以亂無霸王也47。
註釋 1 和氏: 壹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經剖開理治的稱為“璞”。
楚山:即 荊山,在今湖北省漳縣西。 2 厲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並無厲王其人,此處有誤。
3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視、察看,此處指鑒定。
4 誑(kuang):欺騙。刖(yue):古代的壹種酷刑,把腳砍掉。
先秦法初犯砍左腳,因左腳不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腳。
刑後做閽人,看大門。 5 薨(hong):諸侯死稱為“薨”。
6 泣:壹作“淚”。 7 子:妳。
奚:何,為什麽。 8 題:名。
貞士:精誠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11 王:壹作“主”。
12 猶:還,仍然。論:評定、賞識之意。
13 其:同“之”字。 14 士民:壹般百姓。
15 有道者:指法術之士。 (lu):通“戮”。
16 特:只不過,只是。帝王之璞:在此喻指“法術”。
17 近習:寵幸之臣。賣重:賣弄權勢之意。
18 浮萌:遊民;萌,通“氓”。 19 戰陳:戰陣。
20 倍:通“背”,違背之意。 21 越:越過,不顧。
民萌:老百姓。 22 周乎道言。
周:合。道言:法術之言。
23 論:論定,賞識之意。雖:即使。
24 吳起:衛國人,著名軍事家,早期法家,曾任楚令尹。《史記?蔡澤列傳》中雲: “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 壹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
……功已成矣,而卒枝解。” 25 封君:受封邑稱君號的人。
26 :同“逼”,逼迫、威脅之意。 27 爵:爵位。
祿:俸祿。 28 秩:官職的品級。
29 損:減少。枝官:閑冗官員。
30 奉:養。選練之士:經過選撥和訓練的人。
31 期年:壹年。 32 枝解:同“肢解”,古代分解四肢的壹種酷刑。
33 商君:商鞅(?-公元前338),早期法家,衛國人,曾輔助秦孝公變法,卓有成效; 孝公死後被殺,現存有《商君書》。連什伍:把百姓組織起來,五家為壹伍,二伍為壹什,互相監督;類似後世的保甲之法。
34 設告坐之過:使什伍互相監視,壹家犯法,其余九家均要揭發,如隱瞞不報,則十家同罪(連坐)。告:告發。
過:責。 35 燔(fan):燒。
36 塞:杜絕。私門:豪門個人。
請:請托。遂:進,登進,登進有功於公家的人。
勞:功勞。 37 遊宦之民:不守本業鉆營求官的人。
顯:顯揚,給予榮譽。 38 八年而薨:商鞅變法施行八年而秦孝公卒。
孝公三年商鞅變法,孝公二十四年孝公死後商鞅被殺,此作八年,疑有錯誤。 39 車裂:古代以車拖裂人體的壹種酷。
2. 《和氏獻壁》文言文的翻譯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譯文: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壹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鑒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鑒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幹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妳為什麽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3. 和氏 譯文珍珠寶玉是君主急需的,即使卞和獻的玉璞不夠完美,也並不構成對君主的損害,但還是在雙腳被砍後寶玉才得以論定,堅定寶玉就是如此的困難。
如今君主對於法術,未必像對和氏璧那樣急需,還要用來禁止群臣百姓的自私邪惡行為。既然這樣,那麽法術之士還沒被殺戮的原因,只是促成帝王之業的法寶還沒進獻罷了。
君主運用法術,大臣就不能擅權獨斷,左右近侍就不敢賣弄權勢;官府執行法令,遊民就得從事農耕,遊說之士就得冒著危險去當兵打仗;那麽法術就被群臣百姓看成是禍害了。君主不能違背大臣的議論,擺脫黎民百姓的誹謗,單要完全采納法術之言,那麽法術之士即使到死,他們的學說也壹定不會被認可。
4. 怎樣翻譯文言文《和氏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壹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鑒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鑒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幹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妳為什麽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5. 《韓非子 和氏》全文翻譯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壹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
厲王叫玉工鑒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鑒定,又說:“是石頭。”
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幹就繼續流著血。
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妳為什麽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
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6. 求 全文翻譯 以下是全文phhualian. *** jk.edu.my/bc/klasik/lang11/lang1111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壹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鑒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鑒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幹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妳為什麽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7. 文言文和氏獻璧的翻譯譯文: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壹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厲王叫玉工鑒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鑒定,又說:“是石頭.”武王又認為 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幹就繼續流著血.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 人多啦,妳為什麽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 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 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
8. 韓非子的《和氏》全文翻譯是什麽題解 韓非 (?—公元前233年),戰國晚期著名思想家、散文家,法家學說的集大成者。
出身韓國貴族,曾與李斯壹起師事荀子。韓非多次上書韓王, 提出了壹系列富國強兵、修明法制的主張,但未被采納,於是發憤著書。
著作傳至秦國後,秦王嬴政大為贊賞,於是發兵攻韓索要韓非,但韓非入秦後秦王又不加信用, 後因受到李斯的誣陷死於獄中。韓非主張君主集權,任法術而尚功利。
與此相適應,他主張行文要以“功用”為目的,其文思想犀利,邏輯嚴密,鋒芒畢露,具有很強的說服力。現存《韓非子》五十五篇, 是法家的重要作品。
本文運用和氏獻璞卻被刖足的故事和歷史材料作為議論的根椐,進行說理,邏輯性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 奉而獻之厲王2。
厲王使玉人相3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4。及厲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8,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寶焉。遂命10曰:“和氏之璧”。
夫珠玉, 人主之所急也,和雖獻璞而未美,未為王11之害也,然猶兩足斬而寶乃論12, 論寶若此其13難也。今人主之於法術也,未必“和璧”之急也,而禁群臣士民之私邪14;然則有道者之不 15也,特帝王之璞未獻耳16。
主用術,則大臣不得擅斷, 近習不敢賣重17;官行法,則浮萌18趨於耕農,而遊士危於戰陳19。則法術者,乃群臣士 民之 所禍也。
人主非能倍20大臣之議,越民萌之誹21,獨周乎道言22也。則法術之士,雖至死亡,道必不論23矣。
昔者吳起24教楚悼王以楚國之俗, 曰:“大臣太重,封君25太眾;若此,則上26主而下虐民, 此貧國弱兵之道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27,絕減百吏之祿秩28, 損不急之枝官29,以奉選練之士30。”
悼王行之期年31而薨矣,吳起枝解32於楚。 商君教秦孝公以連什伍33,設告坐之過34,燔35詩書而明法令,塞私門之請而遂公家之勞36, 禁遊宦之民而顯耕戰之士37。
孝公行之,主以尊安,國以富強。八年而薨38,商君車裂39於秦。
楚不用吳起而削亂40,秦行商君法而富強,二子之言也已當矣41,然而枝解吳起而車裂商君者何也?大臣苦法而細民惡治也42。當今之世,大臣貪重43,細民安亂44,甚於秦、楚之俗,而人主無悼王、孝公之聽45,則法術之士安能蒙46二子之危也而明己之法術哉!此世所以亂無霸王也47。
註釋 1 和氏: 壹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經剖開理治的稱為“璞”。
楚山:即 荊山,在今湖北省漳縣西。 2 厲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並無厲王其人,此處有誤。
3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視、察看,此處指鑒定。
4 誑(kuang):欺騙。刖(yue):古代的壹種酷刑,把腳砍掉。
先秦法初犯砍左腳,因左腳不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腳。
刑後做閽人,看大門。 5 薨(hong):諸侯死稱為“薨”。
6 泣:壹作“淚”。 7 子:妳。
奚:何,為什麽。 8 題:名。
貞士:精誠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11 王:壹作“主”。
12 猶:還,仍然。論:評定、賞識之意。
13 其:同“之”字。 14 士民:壹般百姓。
15 有道者:指法術之士。 (lu):通“戮”。
16 特:只不過,只是。帝王之璞:在此喻指“法術”。
17 近習:寵幸之臣。賣重:賣弄權勢之意。
18 浮萌:遊民;萌,通“氓”。 19 戰陳:戰陣。
20 倍:通“背”,違背之意。 21 越:越過,不顧。
民萌:老百姓。 22 周乎道言。
周:合。道言:法術之言。
23 論:論定,賞識之意。雖:即使。
24 吳起:衛國人,著名軍事家,早期法家,曾任楚令尹。《史記?蔡澤列傳》中雲: “吳起為楚悼王立法,卑減大臣之威重,罷無能,廢無用,損不急之官,塞私門之請, 壹楚國之俗,禁遊客之民,精耕戰之士。
……功已成矣,而卒枝解。” 25 封君:受封邑稱君號的人。
26 :同“逼”,逼迫、威脅之意。 27 爵:爵位。
祿:俸祿。 28 秩:官職的品級。
29 損:減少。枝官:閑冗官員。
30 奉:養。選練之士:經過選撥和訓練的人。
31 期年:壹年。 32 枝解:同“肢解”,古代分解四肢的壹種酷刑。
33 商君:商鞅(?-公元前338),早期法家,衛國人,曾輔助秦孝公變法,卓有成效; 孝公死後被殺,現存有《商君書》。連什伍:把百姓組織起來,五家為壹伍,二伍為壹什,互相監督;類似後世的保甲之法。
34 設告坐之過:使什伍互相監視,壹家犯法,其余九家均要揭發,如隱瞞不報,則十家同罪(連坐)。告:告發。
過:責。 35 燔(fan):燒。
36 塞:杜絕。私門:豪門個人。
請:請托。遂:進,登進,登進有功於公家的人。
勞:功勞。 37 遊宦之民:不守本業鉆營求官的人。
顯:顯揚,給予榮譽。 38 八年而薨:商鞅變法施行八年而秦孝公卒。
孝公三年商鞅變法,孝公二十四年孝公死後商鞅被殺,此作八年,疑有錯誤。 39 車裂:古代以車拖裂人體的壹種酷刑。
9. 文言文《和氏之璧》的句子和字的翻譯 選自《韓非子.和氏》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1, 奉而獻之厲王2。 厲王使玉人相3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4。及厲王薨5,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6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7?”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 貞士而名之以誑8,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9其璞而得寶焉。遂命10曰:“和氏之璧”。
註釋:
1 和氏: 壹作卞和。玉璞:玉含在石中未經剖開理治的稱為“璞”。楚山:即
荊山,在今湖北省漳縣西。
2 厲王:據《史記?楚世家》記載,並無厲王其人,此處有誤。
3 玉人:治玉的工匠。相:省視、察看,此處指鑒定。
4 誑(kuang):欺騙。刖(yue):古代的壹種酷刑,把腳砍掉。先秦法初犯砍左腳,因左腳不為主要用力者。再犯,砍右腳。刑後做閽人,看大門。
5 薨(hong):諸侯死稱為“薨”。
6 泣:壹作“淚”。
7 子:妳。奚:何,為什麽。
8 題:名。貞士:精誠的人。
9 理:治玉。
10 命:名。
翻譯:
楚國有壹個人叫卞和,在荊山裏得到壹塊璞玉。卞和捧著璞玉去獻給楚厲王,厲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說這只不過是壹塊石頭。厲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腳。厲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著璞玉去見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說只是壹塊石頭,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幹了眼淚,接著又哭出了血。文王得知後派人前去詢問,問道:“普天之下被砍去雙腳的人很多,妳為什麽哭泣的如此悲痛?”卞和說:“我並不是哭我被砍去了雙腳,而是哭寶玉被當成了石頭,忠貞之人被當成了欺君之徒,無罪而受刑辱。這就是我所悲痛的原因。”於是,文王命人剖開這塊璞玉,見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為和氏璧。
10. 怎樣翻譯文言文《和氏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
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
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
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得到壹塊未加工的玉石,捧著進獻給厲王。
厲王叫玉工鑒定,玉工說:“是石頭。”厲王認為和氏是欺騙,因而刖了他的左腳。
等到厲王死,武王即位,和氏又捧著他的未加工的玉石獻給武王。武王叫玉工鑒定,又說:“是石頭。”
武王又認為和氏是欺騙,而刖了他的右腳。武王死,文王即位,和氏就抱著他的玉石在楚山之下大哭,三天三夜,眼淚流幹就繼續流著血。
文王聽到後,派人問他哭的原因。說:“天下被刖腳的人多啦,妳為什麽哭得這樣悲痛?”和氏說:“我不是悲痛腳被刖,我悲痛的是那寶玉被說成是石頭,真誠的人被說成騙子,這就是我悲痛的原因。”
文王就使玉工加工這塊石,從中得到了寶玉,就把它命名為“和氏之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