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作者簡介
讓-雅克·盧梭(1712-1778),18世紀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出身於瑞士日內瓦壹個鐘表匠家庭,祖上是從法國流亡到瑞士的新教徒。他出生後第十天,母親因產後失調而去世。10歲那年,父親因和日內瓦***和國壹個政客發生爭執而被法院下達緝拿令,留下盧梭給別人當學徒。盧梭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卻自學成才。1775年,盧梭以《論科學與藝術》壹文而壹舉成名,收到世人矚目。他發布了許多著作,包括《論不平等的起源》《社會契約論》《愛彌兒》和《懺悔錄》等。其中《愛彌兒》主要闡述了盧梭對教育的看法。
二、順應兒童天性的教育
盧梭認為教育應該順應孩子的天性。崇尚自然的教育,認為壹切教育的基礎都始於人類原始的判斷。提出了兩種教育制度,即個人教育和公眾教育。現在我們談壹談家庭教育或者說自然教育(盧梭的觀點壹直圍繞自然教育展開):在自然體系中,人人生來平等,他們***同的天性是獲得人品;我們需要好好研究的是人的自然本質;為了接受良好教育,孩子應該有多老師;人們只是想如何保護孩子是不夠的,還應該教他怎樣學會承受挫折、不過分看重外在事物、必備的生存技能……
盧梭認為的要遵循自然法則,磨煉孩子,在壹定程度上有其現實意義。在兒童時代,應該訓練他們的體格,認識孩子,順應兒童天性。他假設了愛彌兒這個想象中的孩子所謂他理念的踐行者,論述了照顧嬰兒、環境選擇、學習能力、學習起點、感官感知、表達欲望、父母的引導、教會孩子表達和膽量的培養等方面理論,推薦有Baby的年輕父母看看
三、開發兒童的基本能力
盧梭認為孩子喜歡沒有理由地哭泣。在愛彌兒哭的時候,盧梭不去理會他,等壹停下來就過去。他認為:孩子可以按照他們的經驗來決定他們所用的方法;要關心愛護兒童,陪他們做遊戲,讓他們快樂,維持他們可愛的本性;要按照自己的能力來生活,超出自己的能力做事,就會變得弱小;不管壹個孩子外表如何,都應該把他看成孩子;不要對孩子妄下評論,要尊重兒童;要讓兒童產生學習的欲望,最大的動力來源現實的利益,這也是讓人穩步前進的唯壹動力;要培養兒童的智慧,就應該先培養他的體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鍛煉的重要性及其法則;關於開發兒童能力,應結合嚴格與放任、自我與服從、不要試圖說服孩子、有限度的自由、樹立父母權威應該以身作則、自然感官形成以及自我意識的培養;註重兒童表達能力、判斷力、自主力、生存能力、觀察能力、推斷力、靈敏度、聽和說的能力、味覺和嗅覺的能力的培養,使其能力均衡發展。
四、智力開發與技能培養
如果父母喜歡壹件事,會錯誤認為孩子也喜歡那件事。盧梭主張:用興趣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應該讓教育去適應壹個人,而不是適應他自身以外的東西;把愛彌兒教育成有用的人;精心選取兒童學習的內容;讓孩子到自然中去;不要對孩子說他聽不懂的話,說話要簡潔明了;問題留給他自己解決,壹定要他學會思考;重要的不是教給他學問,而且培養他對學問的興趣;要孩子自主式學習,學會向孩子提問;讓孩子掌握壹門手藝……
五、價值觀和情感培養
盧梭認為,不能以大人的觀念去影響愛彌兒,讓孩子保持童真很重要。
孩童最初的情感就是愛本身,從最初的情感延伸出來的第二個情感就是愛身邊的人。愛是相互的。
不要對孩子撒謊,只要他看見大人試圖掩蓋壹些事情,他就迫切地想要知道那些事情。
妳的孩子需要讀書,因為他們能從書中獲取別的地方學不到的知識。
經過悉心栽培的孩子更容易感受到的第壹個情感是友情而非愛情。
人不會設身處地為那些比自己幸福的人著想,只會想到那些比自己更需要同情的人;看到他人痛苦,我們同情的只是自己可能會遭受的那些痛苦;我們對他人痛苦的同情程度,取決於我們對那個遭遇痛苦的人想象出的感覺。
學會感恩。知恩不報的行為是有違人的良知的,但是有趣的是:知恩不報的人比施恩圖報的人要少。
為了防止同情心變成怯懦,就需要同情整個人類,這樣我們才能在展現同情心的時候,首先想到正義,因為在所有美德中,正義可以造福於人類。
六、閱讀體驗
盧梭是內發論的代表人物,在愛彌兒的教育中也很註重對愛彌兒德育的培養,在這方面是有指導意義的。
女孩的教育。這章的論述完全受時代所局限了,而將各個階段的教育完全割裂進行,則與當下社會的教育大勢不符。
盧梭的因勢利導是可取的,自然教育法對家庭教育還是有所借鑒意義的。
雖受時代局限,但總體而言,這本書所提倡的自然教育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依然能從其中得到啟發,不得不說是壹部偉大的教育學著作。
給五星好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