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磊落(磊落:心地光明坦白)的意思是胸懷坦白,正大光明;在句中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唐·房玄齡等《晉書·石勒載記下》:勒笑曰:“人豈不自知,卿言亦以太過。朕若逢高皇,當北面而事之,與韓彭競鞭而爭先耳。脫遇光武,當並驅於中原,未知鹿死誰手。大丈夫行事當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終不能如曹孟德、司馬仲達父子,欺他孤兒寡婦,狐媚以取天下也。朕當在二劉之間耳,軒轅豈所擬乎!”後世據此總結出成語“光明磊落”。
壹個人襟懷坦蕩,光明正大,才能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做到公道待人。人的品格正直公道與否,直接決定著待人處事公道與否。中華幾千年的文明史中,“修身”文化十分豐富,而“修身”的起點是“公心”“公道”。古人曰:“公道立、私權廢。”只有公道在心,才能心底無私,光明磊落,敢於講公道話、做公平事、公道待人。
光明磊落相關詞語有大公無私
大公無私比喻壹心為公,毫無私心;常用來歌頌人的優良品質和秉公處理事情。最早出處《管子·形勢解》:風雨至公而無私。 衍生典故,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去私》: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漢·馬融《忠經·天地神明》: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大公無私”。
祁黃羊任人唯賢,不避仇人,不唯親人,以國事為重。說明他對人才非常的了解,也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可以唯才是舉,體現了祁黃羊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成語也告訴人們,大公無私不僅僅是為官也是做人的美德,不能為了壹己私利,就不顧王法和大義。
以上內容參考:網頁鏈接 大公無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