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任丘歷史沿革的介紹

任丘歷史沿革的介紹

上古顓頊時期,制天下為九州,今任丘境域為鄚,屬顓頊地,冀州域。 唐堯之世,劃天下為九州,鄚仍屬冀州。 虞舜之時,析天下為十二州,冀州分並、幽二州,鄚地屬幽州。 夏商時代,幽、並二州合為冀州,鄚屬冀州。 西周初年分封諸侯,鄚為鄚國,為燕國附庸,屬幽州域。 春秋期間,鄚仍為燕國附庸,屬冀州。 戰國時期,鄚為燕、趙之附庸,地屬幽州域。 秦朝,設鄚縣,屬上谷郡。 西漢時期,今任丘境內有鄚縣、阿陵縣、高郭縣三縣,均屬幽州刺史部涿郡。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巡海使中郎將任丘築此城為防海口,此地遂名“任丘”。 新莽時期,鄚縣改稱言符縣,阿陵縣改名為阿陸縣,仍屬涿郡。 東漢時,鄚縣屬冀州刺史部河間國所轄。東漢末年,袁紹占據冀、青、幽、並四州。曹操在官渡大敗袁紹後,歸屬曹操。 三國魏時,鄚縣屬冀州河間國。魏景元三年(262年),河間改國為郡,鄚縣屬之。 西晉泰始元年(265年),河間復郡為國,轄鄚縣。 十六國時期,河間郡轄鄚縣,治陵城,屬瀛州。 北齊皇建元年(560年)始置任丘縣,仍屬瀛州河間郡。 隋朝初年,廢任丘縣,設鄚縣,屬河間郡。另據《隋書·地理誌》載:河間郡,舊置瀛州高陽縣,大業初並入任丘縣。 唐武德四年(621年),鄚縣屬滿州。貞觀元年(627年)改屬瀛州。景雲二年(711年),於鄚縣置鄚州,將原瀛州的鄚縣、任丘、文安、清苑和幽州的歸義等五縣劃入。開元十三年(725年),以“鄚”類“鄭”字,遂改為“莫”。開元十九年(731年),分文安、任丘二縣,利豐縣改為長豐縣,均屬河北道莫州管轄。天寶元年(742年)更州為郡,任丘屬河北道文安郡。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石敬瑭割幽雲十六州給契丹,莫地屬契丹。 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省長豐縣為鎮,又省鄚縣入任丘。時任丘縣屬河北東路莫州文安郡。 遼占領時期,任丘屬遼南京道之涿州。 金天會七年(1129年),置河間總管府,轄壹府(河間)八州(莫、蠡、深、獻、滄、清、冀、景),任丘屬河北東路河間總管府之莫州。貞釣二年(1214年),廢莫縣置莫亭縣,仍屬河北東路河間總管府莫州。 元代,任丘、莫亭二縣屬中書省河間路。至元二年(1265年),二縣俱省入河間,後復置,屬莫州。 明洪武元年(1368年),廢河間郡為河間府,任丘為河間轄,直屬京師。洪武七年(1374年),莫州省入任丘縣,屬河間府。 清沿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為避孔子諱,將“任丘縣”改為“任邱縣”。 民國元年(1912年),任邱屬直隸省河間府所轄。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廢府為道。 民國三年(1914年),原直隸長城以南地區的渤海道改為津海道,任邱屬之。 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成立,直隸省改為河北省。全省***置17個督察區,轄109縣。任邱屬河北省第六區所轄。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變”後,為抗戰的需要,任邱縣古洋河以東地區劃為任河縣,縣政府在今大城縣文香村。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冀中政治主任公署成立,任邱縣屬冀中公署三專署(八分區)管轄。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冀中行署十專署(九分區)。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為冀中區十專署(九分區)所轄。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屬冀中區行署九專署(九分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任邱全部解放,行政隸屬不變。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任邱縣屬河北省滄縣專區;任河縣撤銷,並入任邱縣。 1952年,任邱縣劃歸天津地區管轄。 1958年,任邱、文安、大城三縣合並成立任邱縣,縣政府駐任邱,屬天津市。 1961年分縣,恢復原縣治。任邱縣屬滄州專區,後改為滄州地區管轄。 1986年5月,撤銷任丘縣,設立任丘市(縣級),由滄州市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