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城?wèngchéng
解釋大城外的小城,用來加強防禦 英文[small?town?outside?the?city?gate;enclosure?for?defence?outside?a?citygale] 補充:甕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禦設施之壹。在城門外口加築小城,高與大城相同,其形或圓或方。圓者似甕,故稱甕城;方者亦稱方城。甕城設在側面,從而增強了防禦能力。目前發現較早的是高句麗國內城6個城門口所置甕城,遼代及其以的壹的城市設置甕城較為普遍。西漢昭宣時期甘肅居延甲渠侯官治所塢門門外,有類似甕城的曲壁,可能是甕城的雛形。 甕城,又稱月城、曲池,是古代城池中依附於城門,與城墻連為壹體的附屬建築,多呈半圓形,少數呈方形或矩形。當敵人攻入甕城時,如將主城門和甕城門關閉,守軍即可對敵形成"甕中捉鱉"之勢。在南京明城墻修築以前,中國傳統甕城的制式是將其設於主城門外。南京明城墻壹反此舊制,將甕城設於城門內,在城體上革命性的設置了"甕洞"(藏兵洞),大大加強了城門的防禦能力。京城13門中,除神策門外均為內甕城,其中三山門、通濟門(現均不存)和聚寶門(今稱中華門)的規模和氣勢都遠超其它諸門。? 中華門位於城南,原為南唐都城的南門,明朝時重建,東至通濟門界,西至三山門界,長3178米,有垛口1202個。現在保存下來的"中華門城堡"***有4層墻體,***有藏兵洞27個,其中最外層上建敵樓,城門左右各3個,二層樓基中設7個,最大的壹個內部面積達310平方米。這些藏兵洞平時用來儲存軍用物資,戰時可藏兵3000余人。有專家認為,內甕城的設置不僅增強了城門的防禦力,還是設計建造者"國有利器,不示於人"的道家思想的集中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