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壹般節約”和作為歷史範疇的節約
節約的涵義和節省、節儉基本相同,而節約和浪費(廣義的浪費應當包括使用價值的損失和毀壞)則是對立的範疇。節約壹般是指減少或者避免在人力、物力、財力(後二者構成物質財富)上不必要的、沒有預期效果的消耗; 而浪費則是指對人力、物力、財力的使用不當或者沒有節制。因此,提倡節約就等於反對浪費。節約既包括生產上的節約,也包括生活中的節約。倡導建設節約型社會,是為了減少和杜絕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活消費中的浪費。節約有其抽象的、壹般的涵義,在任何經濟社會形態中都有壹個節約的問題。但是,節約也是壹個歷史範疇,是壹個具有歷史經濟規定性的範疇,在不同的社會形態和不同的生產方式中,節約的目的、對象和方式都有所不同。在所有對立的生產方式中,對於所有者或者業主來說, 節約的對象都是物質財富(抽象的財富是貨幣) ,其主要著眼點都是為了減少生產過程中物質資料的支出,而勞動力的浪費和自身生活中的揮霍從來是無 所謂的。例如,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所謂節約本質上是資本的節約,資本家最關心的是資本成本的節約,包括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實物資本和貨幣資本。不過首先,節約資本和節約勞動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節約資本往往以浪費勞動和犧牲勞動者的利益為代價。為了節約資本,除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壹般社會力(勞動的社會結合力,科學和自然力)以外,盡量壓低作為可變資本的工資。為了節約資本,壹方面,盡量減少在勞動條件、勞動保護、勞動安全等方面的資本投入;另壹方面,在工資既定的前提下,盡量延長勞動時間和加大勞動強度,甚至冒著很大的勞動風險。在資本主義國家的早期階段,上述情況是司空見慣的;隨著法律制度的健全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現在已經有很大改善。其次,節約資本和消費者的節約(資源和財富)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對於資本家來說,消費者越是浪費,越是揮霍無度,市場上表現出來的需求越旺盛,盈利的機會和可能就越大。為了盈利,資本家甚至挖空心思鼓勵和誘導不合理的消費。在不存在對立的生產方式中,特別是在高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社會形態中,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之間對立被揚棄了。因此,正如馬克思所說:“真正的節約(經濟),勞動時間的節約=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555頁) “節約勞動時間等於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展又作為最大的生產力反作用於勞動生產力。從直接生產過程的角度來看,節約勞動時間可以看作生產固定資本,這種固定資本就是人本身。”(同上,第 225-226頁)可見,隨著生產方式的變化,節約的內涵和節約的觀念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在我國現階段,從經濟制度來講不同於資本主義制度,節約不只是資本的節約,勞動的節約經濟論壇也開始提到日程上來。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壹方面,我國仍然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後發展國家,采取市場經濟形式,在很大的範圍內和壹定的程度上,生產資料仍然采取資本的形式, 勞動仍然采取雇傭勞動的形式(所謂“合同勞動”就是雇傭勞動)。因此,生產上的節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表現為資本的節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經濟規律在這裏同樣會起作用。例如,在我國今天的中小型私營企業中,在建築行業中,為了節約資本而壓低工資、克扣工資、拖欠工資的情況,任意延長勞動時間和加大勞動強度的情況,置生命安全於不顧的情況,甚至生產有害於健康的產品的情況,等等,並不比早期的資本主義國家少多少,其中私營煤礦更是壹個典型。另壹方面,我國比重很大的固有經濟和特有的管理方式, 由於缺乏產權約束和責任約束,也為浪費大開方便之門。
二、經濟節約和節約文化
勿需詳細羅列資料就清楚,我國的浪費比發達國家要嚴重得多。要建設節約型社會,最重要的是搞清楚浪費的經濟社會根源,特別是要搞清楚導致浪費的特殊性原因。原因不同,減少浪費和實現節約的辦法也應當不同。首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可以而且應當更多地以經濟手段、經濟政策促進節約和減少浪費。比如,為了實現資源的節約,可以通過適當提高資源價格(煤價、油價、電價、水價、等等)進行調節。如果資源價格偏低,就會誘導人們多消費,就有可能造成更多的浪費;如果價格調高壹些,就會減少不必要的消耗乃至浪費。在這裏,價格成了重要的經濟杠桿。除此之外,利息率(所謂“資金價格”、匯率以及稅率等,也是重要的經濟杠桿。在很多情況下,經濟手段和經濟政策可以取得單純的行政手段難以取得的效果。
但是,在壹定意義上,經濟手段是作為外在的強制力量起作用,它不能解決人們觀念上的問題,不能解決如何樹立節約意識的問題。而恰恰是節約意識和節約觀念具有基礎的性質。在我國的儒家文化(孔孟之道)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中,節約都是重要的內容。回顧我國解放前和解放初的農村家庭, 節約教育是經常性的必修課,而且家長對子孫、前代人對後代人都以身作則。 這種教育甚至是通過普通家庭婦女的樸素教育進行的。通過這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兒童從小就在腦海中打下“浪費有罪”的烙印,而且令他們牢牢記住:即使是容易得到的東西(如水)也不應當浪費;即使生活富裕了也不能浪費。 然而在後來,特別是告別困難時期以後,無論是家庭還是學校,對節約教育的重視程度都有所忽視。雖然也有壹些厲行節約的教育,但既不入情入理也不註重實際效果。甚至於我國還出現了壹些相反的教育,教唆青少年如何超前消費,如何奢侈消費,如何即時行樂,等等。我們應當總結這方面的經驗教訓。應當把以經濟手段促進節約和灌輸節約文化結合起來,把經濟節約建立在節約文化的基礎上。在節約文化的建設方面,不僅要從對娃娃的啟蒙教育做起,從學校教育做起,而且應當對在崗的領導者、經營者、管理者、勞動者,進行正確的節約理念的再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