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世界上最深的裂谷帶是哪個?

世界上最深的裂谷帶是哪個?

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帶:雅魯藏布大峽谷(最深6009米)

世界上最大的裂谷: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是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有“地球的傷疤”的稱號。它長約6500多千米,寬約50~80千米,底部是壹條寬條帶狀的低地,夾嵌在兩側高原之間,仿佛是壹條幹涸了的巨大河谷,在群山中延伸。

東非大裂谷底部比兩側高原表面平均要低500~800米,縱深地帶相隔3000米左右。兩岸懸崖壁立,高原上火山座座,巍然屹立;裂谷底部湖泊點點,使東非的湖光山色更具有雄偉多姿的風采。東非大裂谷分成東西兩個帶:東部從贊比西河起,經馬拉維湖、埃西亞湖、圖爾卡納湖,穿過埃塞俄比亞的小湖泊群,到阿薩爾湖、紅海、亞喀巴灣,壹直延伸到死海和加利利海;西部從坦噶尼喀湖、基伍湖,壹直到蒙巴托湖以北逐漸消失。

大裂谷自然帶景觀瑰麗多彩,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好像地上的壹長串珍珠,它們大多有壹個***同特點:岸陡水深,形狀狹長。

坦噶尼喀湖是世界上最狹長的湖泊,長約670千米,湖岸是峭壁陡崖,湖上碧波蕩漾,景色秀麗。它是世界第二深湖,湖底比海平面低662米。馬拉維湖長約580千米,最深的地方比海平面低234米。紅海兩岸也十分陡峭,海水很深,最深處達3050米。亞喀巴灣深約1828米。加利利海最深處比海平面低209米。

裂谷帶附近有許多活火山和死火山,乞力馬紮羅山、梅魯火山等聞名世界。這裏至今還是壹個不穩定的地帶。尼臘貢戈火山海拔3470米,山頂有個長300米、寬100米的火山口,有壹個世界唯壹的熾熱巖漿湖。通紅的巖漿,沸騰翻滾,發出咆哮轟鳴聲,好像鐵水在奔流,是自然界又壹壯麗的奇觀。山頂終年被濃密的火山煙霧所籠罩,到處散發著刺鼻的硫磺味。

1979年,在阿薩爾湖附近,壹群火山同時爆發,導致了非洲和阿拉伯半島之間的距離增大了120厘米。這種現象在這以前從來沒有觀察到過。

科學家認為,東非裂谷帶是由巨大的斷裂作用形成的,而地殼斷裂是由於地幔上層熱對流而引起的。地幔上升流的上升作用,使東非隆起成為高原,隨著上升流向兩側擴散,又使地殼受到張力作用而產生裂縫。先是地殼出現兩條大致平行的大斷裂,然後,裂縫中間的地面漸漸下沈,同時裂斷的兩翼相對擡升,形成裂谷的兩壁和壹條深陷下去的寬帶狀低地。同時,也伴隨著火山和地震活動。那些低窪的地方積水成了湖泊。

科學家認為,今天,沿著東非的裂谷,壹個巨大的地殼變化正在進行中。這條大裂谷是個陷落地帶,地殼的兩大板塊,即阿拉伯板塊和非洲板塊已經分開,而且正以每年約2厘米的速度在擴展之中,中間隔著壹個年輕的紅海。

東非大裂谷也在擴展中,每年大約1厘米多。對大裂谷進行的飛行考察,也證實了這裏正在緩慢地進行著壹個地殼變化過程。

科學家根據地幔熱流理論推斷,認為東非大裂谷在這種張力的作用下,將把非洲大陸分割開來。再過幾百萬年,可能成為壹道更寬廣的斷裂帶,壹個新的海洋將把肯尼亞、坦桑尼亞和東非其他國家同非洲的其他部分分隔開,成為非洲東部壹個比馬達加斯加島還大得多的島嶼。

美國科學家根據觀察資料,甚至繪制出了800萬年後的世界海陸分布圖:巴拿馬將消失在波濤中,佛羅裏達半島將和西印度群島、南美洲相連,格陵蘭島將遠遠離去。裏海被填平,波斯灣變成大高原,東非大裂谷變成新的海洋。花彩列島和澳大利亞、新西蘭連成壹體,成為壹個新的雄偉山脈。奇巖攬勝同巖溶石林相反,有些巨巖、石林卻不是水蝕而成,而是由於地質構造、火山活動、風化、海蝕等形成的。澳大利亞的波浪巖、艾爾斯巨巖和美國的魔鬼巖等,都是聞名世界的奇巖,是旅遊勝地。

波浪巖位於澳大利亞西部大高原上,整個高原海拔180~600米,是由平頂山、孤丘、風蝕懸崖和山嶺,以及平坦的沙土平原、波狀起伏的沙脊和許多幹涸了的湖泊等組成的。

波浪巖像個巨大的屏障,那陡峭的巖壁上滿是垂直的波浪般的條紋,人們站在巖壁前面看,波浪巖仿佛是洶湧的波濤和奔流的瀑布,正在撲面而來,氣勢十分壯觀。它因此而得名。

科學家認為,大陸的基底是壹個有10億年歷史的古老的花崗巖地質,範圍比法國面積還要大。這裏氣候幹燥,植物稀少,在風沙的侵蝕下,經過悠長的年代,才形成了這種奇特的風蝕懸崖和波浪巖。

在離愛爾絲泉城約500千米的厄爾魯魯國家公園內,有塊巨巖--艾爾斯巨巖靜靜地橫躺著。它在荒漠平原上突起,高348米,底沿周長9千米,占地面積約1200公頃,是世界上最大的獨塊巨巖。

艾爾斯巖四壁陡峭,十分險峻。從巖腳下上艾爾斯谷,壹般得1.5小時。只要向巖壁上攀登10多米高,再極目遠眺,就會看到平如鏡面的荒原上突然展開的壹幅美妙畫卷:正西方32千米的奧爾加山橫躺在地平線上,閃爍著紫色的光芒;30多座圓頂般的山峰參差地突兀出來,形成壹種令人神往的境界。

艾爾斯巖的色彩隨天氣變化而變換著。黎明時,在陽光照射下,它顯現出鮮明的粉紅色或朱紅色;傍晚在夕陽下,它呈現出橙紅色。壹整天,它隨時間、雲彩的變化呈現出棕色、黃色或紫色。

在傍晚和雨天,艾爾斯巖會露出奇特的景觀。當夕陽下墜到地平線的時候,那柔和的光線照在各種物體上,出現壹道道長長的陰影,只有艾爾斯巖依然耀眼地矗立著,仿佛壹座吸滿光芒的孤島。當太陽落到地平線下時,它又變成壹座火紅的圓蓋,在熾烈地“燃燒”著。這是巖石中那些氧化鐵微粒,受光照後現出的通紅色。不久,道道陰影迅速撲來,把“火焰”壓滅了。當月亮升空後,艾爾斯巖從黑暗中隱隱露出壹個暗淡的輪廓。

艾爾斯巖蒼勁而古老。地質學家認為.在45000萬年前,艾爾斯巖的原始砂巖,由於地塊的隆起、交疊,使巨巖處於垂直狀態、後來經過了幾千萬年的風吹雨打,周圍的砂巖都風化瓦解了,只有它依然屹立。這可能是因為巨巖受到來自不同方向的壓力,巖石間與受風化的自然接縫都被緊緊地擠壓了,從而防止了水滲,減慢了風化,艾爾斯巖由此留下壹個“萬代巖石”的美名。

美國懷俄明州有壹座陡峭的孤峰,它像壹座拔地而起的樹樁般的大巖石,又像壹根屹立蒼穹的擎天石柱,人們叫它“魔鬼塔”。

魔鬼塔由壹簇又長又直的石柱組成,很像壹束風琴管。塔底直徑約300米,而上部平頂的直徑只有80~90米,塔高265米(傾角達到80°),由赭黃色火成巖構成。可是,它的顏色卻隨著時間、陰晴和觀察方位的不同,在不斷變幻著。在陰雨天,塔頂掩隱在濃雲之中,它那種沖天拔地的氣勢,加上那灰黑的顏色,給人壹種陰森可怖的感覺。

魔鬼塔的表面風化後,有些地方長出了地衣而呈綠、黃綠或褐色,美國國會曾把它選為美國第壹個“國家名勝”,美國人稱它為“地球上最驚人的山峰之壹”。不久前,好萊塢拍攝的壹部科學幻想片,就是以魔鬼塔作為“外星人”駕駛太空船降落地球的地點。

魔鬼塔又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這個地區曾經被海水淹沒過,海底沈積物結成壹層層的頁巖、砂巖、石膏和石灰巖。後來,大約在5000萬年前,地下巖漿順著裂縫向上滲出地面,浸入沈積巖。熔巖完全包圍了古老的巖石,慢慢冷卻結晶,便形成垂直交錯的裂隙和紋理。後來,埋藏在沈積巖下面的火成巖漸漸暴露出來。經過幾百萬年的風雨侵蝕,那些覆蓋在外面的脆弱巖石完全消失。火成巖外露後,塔身的形狀也由於侵蝕而改變。水滲入巖隙後,結冰膨脹、使石柱崩裂倒坍。石柱倒坍後留下的碎屑,形成石帷裙,圍繞塔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