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歐洲“30年戰爭”是怎樣結束的?

歐洲“30年戰爭”是怎樣結束的?

1618年5月23日,捷克波希米亞議會代表把神聖帝國皇帝的使者馬蒂尼茨和斯拉瓦塔從王宮窗口擲出,史稱“擲出窗外事件”。

捷克“擲出窗外事件”發生不久,國王斐迪南派壹位特使來到德國。請求巴伐利亞公爵出兵捷克。公爵當即讓手下梯裏率領25000人馬向捷克進發。捷克的新教徒們得到消息,連忙向德國的另壹派首領腓特烈求救。兩軍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遭遇,發生了激戰。結果,腓特烈指揮不利而戰敗,他本人逃往荷蘭。捷克成為德國哈布斯堡家族的領地,捷克人民被迫改奉天主教,甚至以德語為國語。

逃亡在外的腓特烈並不甘心,作為英王詹姆士壹世的女婿,腓特烈知道英王不會坐視不管。在白金漢宮華麗的殿堂內,腓特烈把荷蘭國王同意幫助的親筆書信交給詹姆士壹世。對德國早就不滿的英王當即答應,壹定支持腓特烈。

1625年,英國和荷蘭經過商討,決定不親自出面而慫恿丹麥出兵。結果丹麥兵敗如山。

1630年,瑞典出兵攻打德國。德軍在薩克森的呂岑,與瑞典人展開了廝殺。

呂岑戰役的結果是:瑞典失去了國王,但取得了勝利;華倫斯坦雖然失利,卻保存了實力。不久,德國在西班牙的幫助下,打敗了瑞典。

年輕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三對丹麥、瑞典的相繼失敗感到憤怒。他覺得,為了新教同盟的利益,必須給哈布斯堡王朝以沈重的打擊。於是在法國首相黎世留的斡旋下,英國、荷蘭、威尼斯、瑞典等紛紛支持法國。法國終於跳了出來,成為戰爭的主角。1635年,法國正式向西班牙宣戰。經過壹番血戰,法軍獲勝,從此轉變了戰局。斐迪南失去了西班牙的支持,只好求和。

1648年8月6日,神聖的羅馬帝國皇帝與瑞典及新教諸侯簽訂《奧斯納布呂克和約》。9月17日,德國與法國簽訂《明斯特和約》。10月29日,參戰各方簽署了《威斯特伐裏亞和約》,結束了戰爭。歐洲的這場戰爭從1618年開始到1648年足足有30年的時間,所以歷史上稱這次戰爭為“30年戰爭”。

在世界近代史上,是英國率先開拓了資本主義產業革命的先河。

英國在新舊交替的過渡進程中,1558年繼位的女王伊麗莎白壹世,為英國的強大做出了非凡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