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裏之城,七裏 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則必勝矣。”
2、譯文:孟子說:“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有利的地勢不 如人的齊心協力。壹個三裏內城墻、七裏外城墻的小城,四面圍攻都不能夠攻破。既然四面圍攻,總有遇到好時機或好天氣的時 候,但還是攻不破,這說明有利的時機和氣候不如有利的地勢。
另 壹種情況是,城墻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 極利和堅固,糧草也不是不充足,但還是棄城而逃了,這就說 明有利的地勢不如人的齊心協力。
所以說:老百姓不是靠封鎖邊 境線就可以限制住的,國家不是靠山川險阻就可以保住的,揚威天下也不是靠銳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擁有道義的人得到的幫 助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得到的幫助就少。
幫助的人到非常少的時候連親戚也會叛離;幫助的人多到極點時,全人下的人都會順從。以 全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連親戚都會叛離的人,必然是不戰則已,戰無不勝的了。”
擴展資料“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這句經典智慧的戰爭理論,在20世紀的近代戰爭中,屢次得到了現實的證明。比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引人註目的前蘇聯對法西斯德國的衛國戰爭:
德軍企圖通過閃電戰,繼續在蘇俄廣褒的國土上稱霸披靡。希特勒妄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的進攻,摧毀蘇聯的意誌和抵抗。
戰爭中期德軍卻發現舉步為艱,蘇聯人民頑強不屈的抵抗住了德軍的前進步伐,特別是當蘇聯惡劣嚴寒、冰凍無比的冬天來臨以後,水土不符的德軍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後勤補給也陷入了失控狀態。
缺吃少穿的德軍已經喪失了戰鬥力。而此時的蘇聯紅軍,卻利用地理優勢和天生的耐寒能力,對強弩之末的德軍發動了聲勢壯大的反攻戰役。
蘇聯全國軍民萬眾齊心、眾誌成城,終於取得了這場偉大的衛國戰爭的勝利!並且同盟軍壹道,解放了被法西斯蹂躪的歐洲各國!消滅了不可壹世、罪惡滔天的希特勒法西斯政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