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英軍進攻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隨後,法國也加入侵華戰爭。英法聯軍攻陷廣州,繼而北上進逼天津。
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兩國簽訂《天津條約》。條約規定:允許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十處通商口岸;賠償英法巨額白銀;允許外國人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和傳教;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岸通航等。
不久,英法兩國不滿清政府指定的進京換約路線,再起沖突。英法聯軍接連攻陷天津、北京,火燒圓明園,鹹豐帝逃往熱河。
擴展資料:
英、法之所以在1856年發起戰爭,是因為《南京條約》的某些條款始終沒有得到落實。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有:五口通商、割讓香港島、賠款2100萬銀元、允許自由貿易、放棄關稅自主權等。沒過多久,割地賠款的事情就搞定了。在五口通商方面,上海、寧波、福州和廈門,分別在1843年—1844年按期向外國人開放通商、居住和駐設領事。
眾所周知,廣州商業發達,民風淳樸。但到了必要時候,廣州的民風就會變得相當強悍。在第壹次鴉片戰爭時期,林則徐將鄉勇組織起來並配發了武器。1841年5月,廣州三元裏數萬民眾自發出動,兩次將英軍包圍,迫使英軍撤出,極大地打擊了英軍的囂張氣焰。在廣州民眾的支持下,清軍嚴陣以待,迫使英軍離開廣州,沿海北上。
壹方面,廣州人拒絕英國人入城;另壹方面,英國人堅持入城。這讓身為欽差大臣和兩廣總督的耆英,夾在中間受氣。
1846年4月6日,耆英與英國人達成壹項協議,承諾兩年內讓英國人進入廣州。然而,對於耆英來說,這只是壹項緩兵之策。1848年3月,耆英奏報朝廷,請求入覲。道光皇帝批準了,將耆英留京供職,賜雙眼花翎,管理禮部、兵部,兼都統。
百度百科——八國聯軍(八國聯合侵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