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初中常考文言文

初中常考文言文

1. 小升初常考文言文有哪些

1.酒以成禮 原文 鐘毓(yù)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偷服藥酒。

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

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選自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 註釋①托:假裝。②酒以成禮: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

③寢:睡覺。④因:趁機。

⑤時:當時。⑥何以:為什麽。

⑦覺:醒。⑧值:當。

時。

⑨且:尚且,暫且。 文言知識 釋“覺” 上文“其父時覺”中的“覺”,不是指“發覺”,而是指“醒”,句意為當時他們的父親醒過來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覺”,指睡後醒來。又,“盜半夜入室,主人未覺”,意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為醒。

參考譯文 鐘毓兄弟小時候,正趕上父親午睡時,趁機壹起偷喝藥酒。他們的父親當時睡後醒來,姑且裝睡看看他們要幹什麽。

鐘毓行禮後喝酒,鐘會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問鐘毓為什麽要行禮,鐘毓說:“酒是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

又問鐘會為什麽不行禮,鐘會說:“偷本來就不是禮儀,所以不行禮。” 閱讀訓練 1.解釋 ①寢:睡覺。

②因:趁機。 ③時:當時。

④何以:為什麽 2.翻譯: ①且托寐以觀之。 譯文:父親姑且假裝睡著來看他們(做什麽)。

②既而問毓何以拜。 譯文:隨後父親問鐘毓為什麽要行禮。

3.妳認為鐘毓和鐘會兄弟倆哪個更有道理? 答:鐘會的說法應該更有道理,因為偷竊已不附禮儀,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禮儀了。 2.常羊學射 原文 常羊學射於①屠龍子朱。

屠龍子朱曰:“若欲聞射道②乎?楚王田③於雲夢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發⑧,鹿出於王左,麋交⑨於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鵠⑩拂王旃⑾而過,翼若垂雲⑿。

王註矢於弓⒀,不知其所射。養叔⒁進曰:“臣之射也,置⒂壹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十發而十中。

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離子》 註釋①於: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獵。④雲夢:古代湖澤名,泛指春秋戰國時楚王的遊獵區。

⑤使:讓。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澤的小官吏。⑦起:趕起。

⑧發:跑出來。⑨交:交錯。

⑩鵠(hú):天鵝。⑾旃(zhān):赤魚的曲柄旗。

⑿垂雲:低垂下來的雲。⒀註矢於弓:把箭搭在弓上。

註,附著。⒁養叔:名養由基,楚國善射者。

⒂置:放。 參考譯文 常羊跟屠龍子朱學射箭。

屠龍子朱說:“妳想聽射箭的道理嗎?楚國國王在雲夢打獵,派掌管山澤的官員去哄趕禽獸出來射殺它們,禽獸們跑出來了,鹿在國王的左邊出現,麋在國王的右邊出現。國王拉弓準備射,有天鵝掠過國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猶如壹片垂雲。

國王將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誰。養叔上奏說道:‘我射箭的時候,把壹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發箭十發中。

如果放十片葉子,那麽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於: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時。

2.翻譯: ①置壹葉於百步之外而射之。 譯文:把壹片樹葉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葉焉,則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譯文:如果放上十片葉子,那麽能不能射中就很難說了! 3.這則故事告訴我們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專心致誌,集中壹個主要目標。如果三心二意,左顧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殺蛟 原文 荊有次非者①,得寶劍於幹遂②。還反涉江③,至於中流④,有兩蛟夾繞其船⑤。

次非謂舟人曰⑥:“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見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寶劍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棄劍以全己,余奚愛焉⑨!”於是赴江刺蛟,殺之而復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選自《呂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註釋①荊(jīng):古代楚國的別稱。

②幹遂:地名,在今江蘇省吳縣西北。 ③反:同“返”,回,歸。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傳說蛟屬於龍類,水中的壹種兇猛動物。

⑥舟人:駕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義。

⑦嘗:曾經。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愛焉:我為什麽要吝惜它呢。 參考譯文 楚國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幹(hán)遂買到壹把寶劍。在回鄉的途中,他乘坐壹只木船過江。

木船剛到江心,江水中竄出兩條惡蛟,從左右兩邊圍住了木船。次非問搖船人:“妳看見過兩條蛟龍繞住船兒船上的人還活下來的嗎?”搖船人回答:“沒有看見過。”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寶劍,說:“這只是江中的壹堆腐肉朽骨罷了!如果犧牲寶劍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為什麽要吝惜這把劍呢?”於是便縱身躍入波濤,跟惡蛟拼死搏鬥,殺了惡蛟然後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閱讀理解 1.解釋: ①於:在; ②反:同“返”,回,歸; ③全:保全; ④復:又。 2.翻譯: ①子嘗見兩蛟繞船能活者乎? 譯文:妳曾經見過兩條蛟纏住了木船,船上的人還能活命的嗎?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譯文:這是江中的壹堆腐肉朽骨罷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於鬥爭的勇氣和自我犧牲的精神。

4.大脖子病人 原文 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

2. 初中常考的文言文

(壹)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譯文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壹點不全意,壹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閱讀訓練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征明臨寫《千字文》④或答人簡劄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3.用壹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答:(二)薛譚學謳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他壹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閱讀訓練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壹項是()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譯文:4.個故事給妳以怎樣的啟示?答: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麽?答:(三)範仲淹有誌於天下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譯文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註音並釋義。①啖粥而讀 音: 義: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③食不給 音: 義: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①②③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範仲淹所作《嶽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壹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閱讀訓練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壹項是()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壹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

3. 中考課內文言文都是什麽題目

中考課內文言文目錄1.孔子語錄 2.魚我所欲也 孟子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4.曹劌論戰 左傳5.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6.出師表 諸葛亮 7.桃花源記 陶潛8.三峽 酈道元 9.雜說(四) 韓愈10.陋室銘 劉禹錫11.小石潭記 柳宗元12.嶽陽樓記 範仲淹13.醉翁亭記 歐陽修14.愛蓮說 周敦頤15.記承天寺夜遊 蘇軾16.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宋濂中考文言文題目題型 第壹類 文言文字詞 考點分析 考點詳解 壹、文言文實詞 二、文言文虛詞 方法揭秘 壹、聯系語境 二、存疑對照 三、註重積累、找尋規律 附錄壹 常考實詞清單 附錄二 常考虛詞清單第二類 文言文斷句 考點分析 考點詳解 壹、文言文朗讀節奏 二、文言文斷句 方法揭秘 壹、整體感知,自然斷句 二、把握詞義,準確斷句 三、借助語法,合理斷句 附錄 文言文句式第三類 文言文翻譯 考點分析 考點詳解 壹、落實重要實詞 二、把握句式特點 三、領會語句大意 四、關註文句語氣 療法揭秘 壹、文言翻譯的基本要求:信、達、雅 二、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第四類 文言文內容理解與鑒賞第五類 文言文綜合訓練。

4. 初中文言文常考字

1. 安:1、怎麽(安求其能千裏也) 2、養(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質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備: 1、周全、詳盡。

(前人之述備矣《嶽陽樓記》) 2、具備。(壹時齊發,眾妙畢備《口技》) 3、準備。

(猶得備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響(被於來世) 2、同"披",穿(皆被綺繡) 5. 鄙:1、邊境(蜀之鄙有二僧《為學》) 2、鄙陋、目光短淺(肉食者鄙《曹劌論戰》)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師表》) 6. 畢:1、盡(畢力平險《愚公移山》) 2、全部(群響畢絕《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嶽陽樓記》) 2、輕視。

(不宜妄自菲薄《出師表》) 3、厚度小。(薄如錢唇《活板》) 8.策:1、馬鞭。

(執策而臨之《馬說》) 2、鞭打、驅使。(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3、記錄。

(策勛十二傳《木蘭詩》) 4、計謀。(成語"束手無策") 9.長:cháng 1、長度。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2、與"短"相對。(北市買長鞭《木蘭詩》) 3、長久,健康。

(但願人長久《明月幾時有》) 4、永遠。(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蘭無長兄(《木蘭詩》) 6、zhǎng,頭領。

(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10.稱:1、相當、配合(稱其氣之小大/不能稱前時之聞)2、稱贊(先帝稱之曰能) 11. 誠:1、誠心(帝感其誠)2、的確,實在(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誠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 12. 懲:1、苦於(懲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懲罰 13. 馳:1、騎(願馳千裏足) 2、驅車(追趕)(公將馳之) 14. 出:1、發、起(方其出海門) 2、在邊疆打仗(出則方叔、召虎) 3、來到(每歲京尹出浙江亭教閱水兵) 4、產生(計將安出) 15. 辭:1、推辭(蒙辭以軍中多務) 2、語言(未嘗稍降辭色) 16. 次:1、編次。(吳廣皆次當行《陳涉世家》) 2、旅行或行軍在途中停留。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17. 簞:1、用簞裝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2、古代裝飯的圓形竹筐(壹簞食,壹豆羹) 18. 當:1、承當,承受。(當之無愧) 2、應當。

(當獎率三軍《出師表》) 3、將要。(今當遠離) 4、對著,向著。

(木蘭當戶織《木蘭詩》) 5、值,正在。(當時此,諸郡縣苦秦吏者《陳涉世家》) 6、抵擋。

("銳不可當") 19. 道:1、道路。(會天大雨,道不通《陳涉世家》)2、道義。

(伐無道,誅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4、說,講。

(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20. 得:1、能夠(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獲得(故不為茍得) 3、同"德",感激(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21. 等:1、同樣(等死,死國可乎/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2、諸位,表多數(公等遇雨) 22. 敵:1、攻擊(恐前後受其敵《狼》) 2、敵人(蓋以誘敵《狼》) 23. 吊:1、憑吊(為我吊望諸君之墓) 2、慰問(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計、推測(孤不度德量力) 2、渡過、越過(關山度若飛 25. 端:1、畫幅的右端(左手執卷端) 2、正、端正(其人視端容寂) 26. 惡:1、怎麽(惡能無紀) 2、厭惡(所惡有甚於死者) 27. 發:1、行動、發動(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 2、發射(見其發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發於畎畝之間) 4、征發(發閭左適戍漁陽九百人) 5、開放(野芳發而幽香 ) 6、發出(壹時齊發,眾妙畢備) 7、fā,頭發(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28. 凡:1、凡是(則凡數州之土壤) 2、總***(凡三往) 29. 方:1、見方(方七百裏)2、長方形(方以長)3、當。

時候(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 30. 分:fēn 1、劃分,分開。(今天下三分《出師表》) 2、分配,分給。

(必以分人《曹劌論戰》) 3、長度單位。(長約八分有奇《核舟記》) 4、fèn,職分,本分。

(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 31. 奉:1、通"俸"侍奉(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於危難之間) 3、供養(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沒有(尊君在否) 2、惡、壞(陟罰臧否) 33. 夫:1、那(予觀夫巴陵勝狀) 2、fú,句首發語詞(夫環而攻之/且夫人之學) 3、丈夫(夫齁聲起/羅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稱,人(荷擔者三夫) 34.扶:1、沿,順著(便扶向路《桃花源記》) 2、攙扶(出郭向扶將《木蘭詞》) 35. 拂1、違背、阻礙(行拂亂其所為) 2、同"弼",輔佐(入則無法家拂士) 3、輕輕擦過(以手拂之) 36. 福:1、賜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為福乎) 37. 富:1、富麗(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許多(家富良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進而(醉則更相枕以臥) 3、互相(更相慶) 4、再、又(更上壹層樓) 5、更加(舉杯銷愁愁更愁) 39. 茍:1、如果(茍富貴/茍慕義強仁) 2、茍且(故不為茍得/茍全性命於亂世) 3、且、或許,表希望(茍無饑渴) 40. 固:1、本來(固眾人《傷仲永》) 2、頑固、固執(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壹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鞏固(固國不以山溪之險)5、安守,固守(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