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諉的拼音:tuī wěi。
意思:原意為將個人受挫的原因歸咎於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擺脫內疚的方式,但推諉只能是壹種心靈上的安慰,事實總是令人神傷的;出自清顧炎武《上國馨叔書》等。
推諉就是將個人受挫的原因,咎於自身以外的原因以擺脫內疚的適應方式,但推諉只能是壹種心靈上的安慰,事實總是那麽令人神傷的。推諉的意思是:推卸責任;推辭。也作“推委”指把責任推給別人(不帶賓語)。
例句:他誠心誠意地邀請妳,妳就不要推辭了。
出處
1、清顧炎武《上國馨叔書》:千裏投到,不惜以壹簣障江河,乃其中別有隱情,上下推諉,不能即審。
2、張恨水《啼笑因緣》第十二回:咱們將軍看得起妳,才叫妳去唱堂會,妳倒推諉起來。
3、陳殘雲《山谷風煙》第三六章:劉耀庭推諉說:我沒害死過人。
康熙字典
《唐韻》他回切《集韻》《韻會》《正韻》通回切,?退平聲。《說文》排也。《增韻》湯也,擠也。壹曰進之也。《禮·月令》孟春躬耕帝籍,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諸侯九推。《左傳·襄十四年》或挽之,或推之。《註》前牽為挽,後送為推。
又移也。《詩·大雅》旱旣太甚,則不可推。《疏》不可令之移去矣。推是遠離之辭。
又讓所有以予人也。《史記·淮隂侯傳》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後漢·光武紀》推赤心置人腹中。
又《唐韻》昌錐切《集韻》《韻會》川錐切,?音?。順遷也。《易·系辭》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又《增韻》擇也,獎也,奉也。亦進之也。《書·周官》推賢讓能,庶官乃和。《禮·儒行》上弗援,下弗推。《註》推猶進也。《疏》不為民下所薦舉也。《前漢·韓信傳》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註》無善行可推舉選擇也。
又尋繹也。《前漢·劉向傳贊》有意其推本之也。《註》言其究極根本,深有意也。壹曰窮詰也。《史記·酷吏傳》天水駱璧推減。《註》推,直追反,謂推系之以成獄也。減壹作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