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武縣位於西北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縣境北臨寧慶,與子午嶺相望,南依岐鳳,與隴塬、關山余脈相接,成為渭北與隴東高原結合部的過渡地帶。海拔在847-1274米,自然地理分為南北兩大部分,境內涇河繞於北,南河穿於南,黑河貫於中,黑河蜿蜒東流,匯於涇河,歸渭入黃。全縣地勢西南稍高,東北略低,由西南向東北呈傾斜狀。境內河水年徑流量15.75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3855千瓦。屬西北內陸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 四季冷暖幹濕分明,年平均日照2226.5小時,氣溫9.1℃,積溫2994℃,無霜期171天,降水量587.8毫米。境內黃土母質肥沃熟化,土壤團粒細,保墑性能好,宜於大量墾耕。光、熱量豐富,降水量多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季,農作物壹年壹熟或兩年三熟。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加大人工影響天氣工作的力度,建設安裝了衛星地面單收站、地面自動氣象觀測站、開通了省、市、縣區域網,為全縣的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服務。
歷史沿革
長武,古為西戎之地,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始置鶉觚縣,隸屬北地郡領轄;東漢興平二年(195年),改屬新平郡;南北朝元欽元年(552年),改稱設置宜祿縣,屬涇川趙平郡;歷經隋、唐、五代十國,宋鹹平四年(1001年),宜祿縣改稱長武縣,隸屬涇州保定郡,歸彰化軍節度;元朝至元十壹年(1274年),廢長武縣,轄地並入慶元路涇州涇川縣;明萬歷十壹年(1583年),復設長武縣,隸屬陜西布政使司西安府。至此,長武縣境域規模趨於定型,相因沿襲。建國以來,長武縣先後隸屬彬縣、寶雞、鹹陽專區,1983年起歸屬鹹陽市管轄。
礦產資源
長武縣境內煤炭、石油資源豐富。已探明的彬長煤田是陜西省第二大煤田,礦區總面積1275平方公裏,地質儲量100億噸,其中長武境內約占60%,可采煤層平均厚度10.64米,最高煤層達43.87米,煤質優良,結構簡單,特低硫、低磷,中高發熱量,為良好的動力、氣化及生活用煤。長武縣境內石油儲量豐富,油質優良,開采價值高。據勘測,境內富含優質天然氣,開發利用價值較高。
長面多為待客家常上等便飯。講究巧婦搟面,“搟成紙,切成線,下到鍋裏蓮花轉;撈到碗裏挑不斷”。尤以巨家、路家塬“刀剺面”為最好。做飯時,前鍋下面,後鍋煎湯,臊子為葷,酸湯為素,佐料不同,風味各異。農家長面,具有薄、細、長、筋、光、煎、汪、酸、辣、香的特點。細長面澆湯,寬面幹調。舊時,吃面不喝湯,倒回鍋裏輪回澆面,俗稱“涎水面”。解放後,婦女手工搟面逐漸由機器壓面代替。佐湯蔬菜更加豐富,吃面不喝湯的舊習慣得以改變。壹般農庭待客,酒肉之外,主食則是面或饃。各類面食美味飄香,令人常吃不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