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譯文:
我家洗硯池邊有壹棵梅樹,朵朵開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點染而成。
它不需要別人誇獎顏色多麽好看,只是要將清香之氣彌漫在天地之間。
賞析: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
只願散發壹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
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裏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元順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年—1350年)期間。王冕在長途漫遊以後回到了紹興,在會稽九裏山有壹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
此詩就作於此。此時正值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前夕,作者面對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借梅自喻,感慨之下作此詩。
作者介紹:
王冕做山農以後,生活日益窘迫,鄉裏人蔑視他,使他心境悲戚不堪,更使他不忍心的,是不能供養父母。王冕不幸他父親在貧病交迫下逝世了,他悲痛之余。
仍過其“酸辛甘自愛,襤褸愧妻兒”的生活。他送母親到紹興城裏療養,他的朋友著作郎李孝光,想薦他為府吏。
王冕道:“我有田可耕,有書可讀,豈肯送公文做人家的使喚嗎?”(《諸暨縣誌》)再壹次拒絕了為統治階級服務。他養成了詼諧風趣放誕的性格。
他母親想歸故鄉,他在《楚辭圖》上看見畫的屈原衣冠,便自造了壹頂極高的帽子,壹件極闊的衣服,買壹乘牛車,載了母親,戴了高帽,穿了闊衣,執著鞭子,掛著木劍,唱著山歌,從村上走過,使得壹群孩子跟著他笑,他也不在乎地向他們笑(宋濂《王冕傳》)。
他的老師、同鄉王艮,對他的品行很推崇。王艮曾親自登門拜訪過他的母親,後來王艮做了江浙檢校。王冕曾經身穿襤褸衣服,腳踏破鞋,去拜望王艮。
王艮見到這副樣子,馬上替他洗塵,贈他鞋子,勸他做官,王冕笑而不答,放下鞋子離去(朱彜尊《王冕傳》)。不幾年,他的母親也逝世了,他悲痛萬分過了三年的守孝生活。
在王冕的詩中,時常批評元朝政治的不良,北遊歸來後又公開宣傳天下將亂,在朝廷看來壹定會認為他是妖言惑眾的人,是不容他存在的。所以他歸家後要隱居九裏山,顯然與這類話有關系。
王冕壹生的大部分時間,就是在這麽壹個充滿著詩情畫意的山村中度過的。樸實的生活與清幽的山水孕育了他的熱愛生活、熱愛勞動人民的性格,賦予他的詩畫創作以濃厚的生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