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13點07分,“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袁隆平是我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也是世界上第壹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從上個世紀60年代開始研究雜交水稻至今,袁隆平創建了超級雜交稻技術體系,使我國雜交水稻研究始終居世界領先水平。
2014年5月26日,豐臺區青龍湖國際文化會都,袁隆平出席2014年世界種子大會開幕式。
在晚年的自述中,袁隆平多次提到:“科學探索無止境,在這條漫長而又艱辛的路上,我壹直有兩個夢,壹個是禾下乘涼夢,壹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
夢想尚未實現,不會停歇的老人卻離開了。
就在不久前,這位在我國乃至全世界雜交水稻事業發展中,做出了最傑出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還帶病在海南三亞南繁基地堅持科研工作。他與他的團隊人員壹起,探討雙季稻畝產3000斤攻關項目的實施方案。
今天,老先生帶著對他人生中最後壹個科研目標的希冀,以及對其鐘愛壹生的雜交水稻事業的無限眷戀,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糧食關系國家安危、人民幸福。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中國的糧食安全發展之路令世界矚目,***和國糧食之基更牢靠、發展之基更深厚、社會之基更穩定。
近14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吃飯問題,也為世界糧食安全貢獻著中國方案。
猗猗嘉禾,今盈我倉。糧豐農穩,盛世和安。
01? 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京協和醫院誕生。
1949年,袁隆平高中畢業後去西南農學院念了遺傳育種專業。
1952年,他曾報名參加空軍,但因在校大學生更需參加經濟建設未入伍,於是繼續在校學習。
1953年,袁隆平剛畢業,被分配到了壹個窮鄉僻壤的安江農校,擔任教師。
在這裏,袁隆平做了16年的教師。
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袁隆平守著農業試驗田,卻依舊吃不飽,常常挨餓。
於是,他暗暗許下了“ 讓所有人都不再挨餓 ”的信念。
要解決糧食問題,得從水稻種植著手,當時盛行搞嫁接,袁隆平卻屢試屢敗。
正在他愁眉不展之際,房東大哥,挑回壹擔從別村換來的稻種。
這激發了袁隆平的靈感,“施肥不如勤換種”,不正是條可以走的路嗎?
雖然有人嘲笑他,提出雜交水稻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 但袁隆平還是決定堅持做實驗。
他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稻田裏整整找了兩年,苦心人天不負,終於在1961年7月的壹天,他找到了第壹株壯實“天然雜交水稻”。
可是,試驗還是失敗了,他依舊沒有灰心, 他堅信“ 雜交水稻”這條路是對的。
02? 16年的堅守,終於成了
後來,袁隆平每天都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專註於稻田裏,大海撈針般,在14000多個稻穗裏,發現了僅有6株的雄性不育稻株。
1966年袁隆平在中科院的《科學通報》上,發表第壹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向世界權威發出挑戰,認為水稻可以雜交。那時是個不迷信權威的時代, 這個事居然就成了, 並開拓了當時全國的雜交水稻研究新局面。
本以為柳暗花明,未曾想,波折不斷。試驗田被人惡意破壞,多年積累下來的珍貴不育秧苗也全被拔光,幾年的心血和成果幾乎被“毀屍滅跡”。
“ 那都是我的孩子啊! 多年培養、僅有的壹點心血毀於壹旦, 簡直覺得天都要塌了。 ”
男兒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他哭著從爛泥地裏尋找殘存的秧苗,不吃不喝,連夜發著高燒做噩夢,嘴裏不停地念叨著:
“妳們還我珍貴的雄性育秧苗”。
皇天不負有心人。他在學校壹口廢井裏找到了僅剩的5根秧苗,袁隆平揪緊的心才得到了壹絲的寬慰。
面對這樣的“天災人禍”, 倔強的袁隆平還是咬牙繼續堅持做雜交水稻研究。
1968年,因為科研環境的需要,他來到了到雲南和海南島。
在無數個烈日下,他帶著幹糧來到田間,在稻田水裏壹泡就是幾個小時,
渴了、餓了,就坐在田埂上喝幾口水、啃幾口饅頭,因為積勞成疾,袁隆平患上了慢性腸炎。
在雲南,又遭遇了裏氏7.2級的滇南大地震,別人忙著逃命,他和團隊卻忙著到危房中搶救種子,他說“我的試驗田就在這,我往哪走?”
壹個人,壹張棚子,他就這樣守著試驗田。
因為他的不要命, 終於在1970年11月, 找到了那株雜交水稻的母本"野敗"。
當時誰能想得到這個世界性的難題,最終被壹個叫做袁隆平的中國人解決了。
那壹年,他正好四十。
所謂的而立之年早已過去了十年,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也持續了16年。
03? 名利對我沒什麽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雜交水稻的成功,給袁隆平帶來了巨大的聲譽。“國家特等發明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聯合國“科學獎”、“世界糧食獎”……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1999年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臺發現的壹顆小行星被命名為袁隆平星,
2006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0年榮獲澳門科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014年,他又被提名諾貝爾和平獎。
……
他帶領的團隊,還為我國雜交水稻的選育成功,開辟了水稻增產的新途徑,被外國專家驚呼為“奇跡稻”、“沖擊波”。
在外人眼裏,袁隆平功成名就,應該隱退,頤養天年,可他卻從未停止前行, “我不在家,就在試驗田裏,錢夠用就行, 最值錢的是腦袋裏的東西。”
1987年,袁隆平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勵1.5萬美金,全部拿來成立了雜交水稻基金,獎勵有成就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國家獎給他的豪宅,用來做研究的基地。
袁隆平對自己,真的很摳,“ 我現在不愁錢,但我的性格過不了奢侈生活, 我講究樸素大方 。”
穿35元的衣服,壹輛車開很多年,理20元的頭發,因為在他心裏“ 名利對我沒什麽用處,能下田就是最好的。 ”
04? 永遠年輕的“90後”
袁老不怕老 ,不服輸, 永遠在和生命***舞。
他曾說過,“人的腦細胞是用不盡的,人到老年更應該用腦。”
袁老每天擠時間學英文,80多歲時,他已經能用流利的英語和外國朋友交流。
2005年生病時,他讓家人別把他當病人,他說自己有著70多歲的年齡,50多歲的身體,30多歲的心態,更有20多歲的肌肉彈性,頗顯可愛風趣。
袁老和妻子鄧則相識在艱苦的歲月,老兩口風雨同路幾十年,他知道她喜歡旅遊,每次應邀出訪都會帶著她出去走走,主動給她當翻譯和導遊。
“ 即便沒有機會帶她去,也會給她買壹些禮物, 我能記得她穿的衣服、褲子和鞋子的型號。 ”
袁老在生活中,也特別平易近人。
他常去的理發小店,壹去就是十幾年;他喜歡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人壹起表演小節目;有空他還會去打排球、遊泳。
袁老常常自稱為“90後”,他對年輕人的寄語是“首先要註意身體,這是基礎。”
“90後”老先生,身體大不如從前,但依然管不住他那邁向稻田的腿,收不住那顆向著水稻的心。 “沒有誰,比他對雜交水稻更執著。” 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院士辦主任辛業蕓說。
為了方便行動越來越不便利的老先生科研,湖南省農科院在先生住宅旁安排了壹塊試驗田。自有了這塊“自留地”後,袁老就得了“心病”——只要在長沙,每天都得看上好幾遍。
火爐城市長沙,夏季太陽毒辣,酷熱難耐。可不管多炎熱,老先生起床後第壹件事,不是洗臉、刷牙、吃早飯,而是下田。每天的第二次“問診”,是大家都只願躲空調房裏的“烈焰”中午。第三次、四次下田,則在晚飯前和晚飯後。
自1996年中國實施超級稻項目以來,我國雜交水稻從每公頃9.0噸,在老先生所制定的壹個個嚴格目標下,不斷朝著更高質、更高產的目標前進。
不管工作,還是生活,袁老是壹個不服老的人,他曾表示: 鼓起勇氣,繼續幹下去, 從“90後”壹直搞到“百零後“。
05? 國士無雙,壹路走好
他的世界很大,享譽世界、跨越時空。
他的世界也很小,在稻田裏,在壹粒種子裏。
他從泥土裏 來,到白雲中去。
如今,他進入了壹個夢鄉,那裏的稻穗比高粱還高,穗粒比花生還大。 風輕輕吹過,他戴著草帽, 就坐在稻穗下乘涼。
國士無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那壹片片綠油油的稻田,那壹陣陣飄揚的稻香,就是他留下的足記。
“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節約每壹粒來之不易的糧食,才是對袁爺爺最好的告慰!
袁老壹路走好!您將永遠活在我們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