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的城市建設主要體現在三個城市:東京城、臨安城以及元代大都。
東京城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宋代東京(今開封)有三重城,每城都有墻、河環繞。外城墻周長19公裏,是在後周建設起來的。內城就是唐代汴州的外城,周長9公裏。內城的主要建築有宮殿、衙署、寺觀、王公府第、店坊等。宮城位於內城中央而稍偏西北,是皇帝宮室所在,又稱大內。每面各有壹門,城四角有角樓。西南中央門為丹鳳門,門外是街,門內是皇帝的宮殿,前面是大慶殿,為皇帝大朝的地方。其後是紫宸宮,為常朝的地方。西側是文德殿、垂拱殿,為日朝與宴飲之所(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壹)再往北是皇帝的寢宮與內苑。內城東北角是大型園林——皮嶽,外城西郊是金明池,為皇帝遊樂的禦苑。
艮嶽是人工造的峰巒巖洞,池島虹橋,樓臺亭榭,曲徑遊廊。《水滸傳》中所寫“花石綱”就是用來建造艮嶽的。所選材料考究,從太湖等地運到東京。金明池,周墻九裏。據宋代畫卷《金明池奪標圖》可知,池四周有臨水殿閣、船塢、碼頭等。池中央有島,島上有殿閣、亭子和回廊,岸島之間有橋相連,池水面積甚大,可賽龍舟。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東京內城有8廂121坊,仙城外有9廂14坊。繁華的街道酒樓甚多,且多為二三層。防火設施有望火樓。綠化繼承了唐代的傳統,街道栽果樹、禦溝植荷花。城內有汴、蔡、五丈、金水四河,河上橋梁很多,汴河上有13座橋,蔡汀上有11座橋,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畫的就是天漢橋和虹橋。東京城是宋代最大的城市,人口已達120萬,也是10—12世紀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壹。
臨安城
臨安城,中國南宋王朝的都城,位於今浙江杭州市城區,是宋代的四大海港之壹。金滅北宋後,宋高宗於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為臨安府,作為行在所。紹興八年(1138)正式定臨安為行都。臨安城人口最多時達124萬,超過了東京。臨安有兩重城,成長方形,東西狹,南北長。宮城的殿堂沒有東京的雄偉壯觀,城中的布局與建築也沒有東京的宏大氣魄。它是屬於總體布局和設計細巧繁縟的風格。纖細的街道縱橫交錯、店鋪林立、商業繁茂。城北城南兩碼頭是最繁華的地區。錢塘江邊六和塔兼作引航燈塔,海運與外貿十分繁盛。
壹般房屋宅第的建築由簡到繁,規模漸大。從正方形平面發展為長方形,又從長方形發展為“凸”字形,又從“凸”字行發展為“二”字形和“王”字形。高層建築逐漸增多,臨街酒樓二三層者已不罕見。臨水房屋是臨安的建築特色之壹,不僅宅第臨湖臨水,而且貨棧也臨河臨水,便於運輸。各種形式的房屋錯落有致,起伏變化,成為臨安的又壹建築特色。
因南宋希圖恢復北方祖先基業,現在的臨安城基本上保持原樣。1983年臨安城的考古,先後發掘烏龜山下的南宋官窯遺址,勘測宮城的位置、範圍。在宮城內發現了大型夯土基址兩處及大面積的池塘遺跡,還在望江橋到新宮橋之間發現了推測是“德壽宮”的遺跡。臨安城在錢塘江和西湖之間的小平原上,平面近似長方形。宮城在城南端,位於鳳凰山東麓,周長九裏,城墻夯築,是在原臨安府子城基礎上增築而成的。臨安城內有壹條縱貫南北的中心禦街(今中山路),街兩旁店鋪林立,是全城最繁華的街道。在街的東面有兩條運河。城內有四條橫街,橫街間為小巷,民居常常是前街後河,充分利用了河道的便利。這種縱街橫巷,前街後河的街道系統,十分適合於南方。
元代大都
大都是元代的首都,它曾是遼的南京,金的中都,但主要建築由元代完成。大都的設計與規劃者是劉秉忠和西域人也黑叠兒。自至元四年(1267)開始,歷時20余年才完成。大都的水系由郭守敬設計和規劃,將東面的運河——通惠河與大都相連,又將西山的泉水、城北的湖泊引入通惠河,既解決了大都的用水,又便於漕運。大都的排水系統全用磚砌,主幹道與分支道布局合理,很有科學性。皇城包括三組宮殿、太夜池和禦苑。宮城位於全城中軸線的南端,又稱大內。宮城內的殿堂,以大明殿和延春閣為主,組成兩個群體,分為前後兩組,每組有都獨立的院落,中間用穿廊連為“工”字形。前為朝會之地,先為居住之所,殿後建有香閣。這是繼承了宋金的建築布局和風格。
宮城之西是太液池,池西部南側是太後居住的禦苑,北部是太子居住的興聖宮。宮城之北是禦苑。
皇城東西兩側是太廟和社稷壇,這是按《考工記》中“左祖右社”的布局設計的。
宮殿的建築材料使用了宋代慣用的紫檀、楠木、琉璃等。裝飾用方柱,以紅色繪金龍。墻上掛氈毯、毛皮等,保持了遊牧民族的習慣。同時,壁畫、雕刻、建築形式留有喇嘛教建築的風格。宮城內的蓋頂殿呈瓢形,維吾爾殿和棕毛殿等建築都是過去所沒有的,為大都增加了新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