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為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為七月十五(中元節),下元為十月十五。
1、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春節年俗中最後壹個重要節令。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2、“中元”即漢族傳統節日“三元”之壹。“元”是始、開端的意思,農歷正月為壹年之始,故稱元月。古代術數家以第二甲子為“中元”,即農歷七月十五,這壹天是漢族人祭祀亡故親人、緬懷祖先的日子,也是重要的“八節”之壹。
3、下元節為中國節日之壹,時間在農歷十月十五,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當天禹會下凡人間為民解厄之日,這天人們會準備香燭祭品拜祀水官大帝,以求平安。因此又稱“消災日”、“下元水官節”。
擴展資料:
1、元宵節的文化價值在於它是全民的狂歡節,人人參與,樂在其中。元宵節主要活動是大眾娛樂,但是其社會文化意義卻不僅僅是娛樂。正月十五有很多信仰活動,祈求神靈保佑。元宵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壹樣,是中國傳統節日。
2、中元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中元幽影倩,月圓引魂歸,中元節,也是中國傳統的鬼節之壹。中元還是重要的“八節”(上元(元宵節)、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壹。
3、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下元節也是壹年中最後壹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下元節往往是以民族為單位來祭祖,華夏民族要在這壹天祭奠心目中那些最值得敬佩的祖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