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歷史上是否有姓魏的皇帝?

歷史上是否有姓魏的皇帝?

歷史上魏姓沒有出過皇帝,但在皇帝稱號出現以前有過很多國君,如魏文侯、魏武侯、魏惠王、魏昭王、魏王假等。

1、魏文侯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東周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壹曰都,華夏族,魏國人。魏惠王的祖父。

公元前445年,繼魏桓子即位。前424年稱侯改元,公元前403年,韓、趙、魏被周王與各國正式承認為諸侯,成為封建國家。前396年卒。

魏文侯為了國家的興盛就廣納賢才,而且禮賢下士。拜了孔子的徒弟子夏做老師,開創了河西學派。而且對田子方和段幹木等儒生非常尊敬,每次見到他們還來點行為藝術表示對他們的尊敬,這些儒生都非常高興,有賢主輔佐,做起事來自是盡心盡力。

而且廣泛傳播文侯的賢德,幫助招攬賢才。但是國家要想強大,光動嘴皮子是不行的,文侯非常看重鬼谷學派,並且重用李悝,率先施行變法,以法治國,魏國逐漸實力大增。

而後又啟用吳起、樂羊開疆拓土,奪秦國河西、北滅中山。還有西門豹、魏成、翟璜等壹班治世能臣鞏固勝利果實,保境安民。在魏文侯這壹系列文治武功的操作之下,魏國的整體實力不僅強過韓趙,在戰國七雄中也是獨領風騷,從此奠定大魏百年霸業。

2、魏武侯

魏武侯(?—前370年),姬姓,魏氏,名擊,安邑(今山西夏縣)人,魏文侯之子,戰國初期魏國國君,前395年—前370年在位(《史記》、《資治通鑒》誤載魏武侯前387年即位,前386年為魏武侯元年。

據《竹書紀年》則為前396年即位,前395年為武侯元年)。他是三家分晉後魏國的第二代國君,在位期間將魏國的百年霸業再壹次推向高峰。

3、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叫罃(yīng),他是魏武侯的兒子,魏國的第三任君主。他在位期間,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是“王”,成為魏國第壹王。因為這時候魏國的都城已經遷到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又把魏惠王稱為梁惠王。

魏惠王繼承的是壹個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國家。他的國君之位,也經歷了殘酷的兄弟相爭,因此他格外珍惜,並不荒廢政事。但是壹系列昏招,卻讓魏國走向衰弱。

當時,魏國和秦國交戰最多,兩代魏國國君,已經用吳起及魏武卒將秦國壓縮在壹個狹小地帶,幾乎亡國,秦國只能向西征討戎狄,向西南攻克巴蜀來獲取生存空間。但在魏惠王六年,他突然將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此舉有利於加強對東方諸國的聯系和防衛,但從此失去了對秦的戰略優勢。

不僅如此,他壹改魏文侯、魏武侯對秦的咄咄逼人的態勢,縱虎歸山不說,反而修建長城。這顯示出魏國對秦國的心態,魏惠王已采取守勢。魏國放過了秦國,秦國卻將魏國視為“腹心疾”,不斷攻魏,最終逼迫魏惠王獻出兩代國君苦心獲得的河西之地。魏國對於秦國的壓倒性優勢蕩然無存。

在用人上,他曾任用公叔痤為相。公叔痤在臨死前,向他推薦商鞅,並告訴魏惠王,如果用商鞅固然最好,如果不用商鞅就及早殺掉他,免得便宜了別的國家。魏惠王聽後,只對左右說恐怕相國已經病入膏肓了,滿嘴胡話。

魏惠王不用商鞅,卻聽了商鞅壹個主意。很可惜,此時商鞅已經是秦孝公的人了,這個主意並非好意。那時候魏惠王也只是稱侯,沒有稱王,商鞅則遊說他稱王。魏惠王野心勃勃,立即同意“身廣公宮,制丹衣,建旌九斿,從七星之旟”,甚至還有天子的排場。

在春秋戰國時期,無論如何亂,誰敢僭越,就會受到其它諸侯國的征討。魏惠王聯合齊威王攜手稱王,甚至對齊威王卑躬屈節,卻讓秦國有理由有名義聯合諸國攻打他們。六國對秦國的矛盾,頓時轉變成了對齊魏的矛盾。魏惠王得到了壹個虛名,卻讓魏國惹上無窮無盡的麻煩。

4、魏昭王

魏昭王(?─前277年),漢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魏惠王之孫。東周魏國第5代國君。前295年—前277年在位。孟嘗君奔魏,魏昭王以為相,與諸侯***伐破齊。

魏昭王十二年,燕昭王悉起燕國之兵,以樂毅為上將軍,直取齊國七十余城。公子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是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弟,也就是所謂戰國四公子中的信陵君,以養士出名。

5、魏王假

魏王假,姬姓,魏氏,名假。他是戰國時期魏國的最後壹位國君。公元前227——前225年在位,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城內死傷無數,魏王投降,魏國滅亡。

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國發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沒心沒肺的魏王假仍然整天圍著他的狗轉,似乎國家存亡都是小事。

後來,秦軍包圍大梁城,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城,震驚魏國朝野。誰知六神無主的魏王假幹脆閉門不出,在宮中與愛犬戲耍。不久,大梁城破,滿身狗騷味的魏王假投降秦國,魏國滅亡。

百度百科-皇帝

百度百科-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