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農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農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

農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3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事跡材料的經歷,對事跡材料都不陌生吧,事跡材料具有概括標明先進事跡的主要內容或材料的用途。擬起事跡材料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農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農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1

 鼎山街道高牙村打石崗經濟合作社張澤雲、吳發芳家庭,雖然普通,但堪稱最美家庭。這是壹個擁有著壹個幸福的五口之家,夫妻倆、兩位老婆婆,壹個女兒。她的家庭沒有什麽轟轟烈烈的事跡,但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享受著最舒心的生活。數十年來,夫妻倆***同努力,建立起了壹個和諧美滿的家庭。壹家人勤勞善良,樂於助人,女兒懂事好學,受到了鄉鄰們的壹致稱贊和好評。

 互敬互愛是家庭幸福的基礎,也是家庭美麗幸福的源泉。婚後幾十年來,夫妻倆在生產生活中相互照顧、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同孝敬老人,照顧女兒;如今,夫妻倆都六十多歲了,不但要照顧年近九十的婆婆,還把壹百多歲娘家老媽媽接到自家照顧。端飯遞水,洗臉抹汗,噓寒問暖,盡責盡孝,無微不至。每當看到兩位老人如同孩子般童真的笑臉,夫妻倆如同吃了蜜糖壹樣的甜。每逢農忙時,挖地種菜,為花椒修枝剪葉、施肥澆水,夫妻倆往往從淩晨三四點就要出門,除了回家照顧老人,壹忙就忙到中午,雖然勞累但因為擁有壹個溫暖而幸福的家庭讓他們倍感欣慰。為了老人和孩子能幸福快樂,夫妻倆付出什麽都在所不惜,心甘情願。

 說起女兒張利,是吳安芳和丈夫最大的驕傲。女兒從小就非常聽話懂事,平時在家,掃地、做飯等家務都幫忙分擔,若是碰上農忙的時候,更是會主動地去幫忙。吳安芳經常說:“自己再苦再累不算什麽,只要孩子們有出息,自己就心滿意足了”。雖然家庭生活並不富裕,但在這對農村夫婦的心中都有壹個***同的願望,那就是把孩子培養成為壹個有出息的人。為了供孩子讀書,夫妻倆壹門心思紮進莊稼地,為的就是莊稼收成能好點,多賺點兒錢,供孩子們讀書。同時夫妻倆也很註重家庭環境對孩子的教育,他們以身作則,孝敬老人,鄰裏和睦,為的就是給孩子做好榜樣,使她能成為壹個正直善良的人。在他們心中,孩子才是他們的希望,自己苦點累點都沒關系,只要孩子有出息,他們這心裏才踏實,日子才更有盼頭兒。女兒也在他們的關愛和呵護下茁壯成長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夫婦倆的付出終於得到了回報。女兒張利幾年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現留學美國。雖然女兒在家的時間少了,但是在外的她總是常打電話回來關心兩位婆婆的健康,提醒自己的父母註意身體,每當節假日回家時總帶些好吃好用的禮物回來孝敬他們。看到孩子如此孝順,夫妻倆心裏總是美滋滋的。鄉鄰們有時會問起他們關於如何教育孩子的問題,吳安芳覺得言傳身教,做好行動表率非常重要,與其說教孩子十句,不如父母認認真真做壹件。他們任勞任怨、勤儉持家、肯於吃苦以及尊老愛幼,給孩子做了個好榜樣。

 幸福美滿家庭的建立離不開和鄉鄰們的和睦相處。在對待鄰裏關系上,他們全家人都壹直堅持著“鄰裏關系親如弟兄,情同手足”的理念,鄰居家只要誰有了困難,他們知道的,就壹定會伸出友愛之手,主動去幫助大家,為大家排憂解難,只有大家都幸福了,才是真正的幸福。

 “家和萬事興”,壹個和睦的家庭,之所以和睦,張澤雲總結出壹條經驗就是“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相識是壹種緣份,而能在同壹屋檐下***度壹生,則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夫妻倆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他們的努力也讓他們收獲了幸福和溫暖。夫妻倆用孝心,愛心、真心演繹了小家庭最溫馨的幸福,詮釋了平凡的偉大,樸實的珍貴,幸福的最真實內涵。

農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2

 這是壹個祖孫三代同堂的大家庭,互敬互愛,和睦平等,母慈子孝;夫妻遇到事情主動商量配合,互相關心扶助,理解溝通,壹家人和睦相處、其樂融融。這就是汪順土和王春梅的家。世間萬物因和諧而美麗,因和諧而溫馨。社會是這樣,家庭也是這樣。他們家沒有什麽轟轟烈烈的事跡,他們是萬家燈火中最平凡不過的那壹盞,但他們全家人用自己的勤勞、樸實和寬容努力創造自己的生活,守護著最真實的>幸福。20xx年,汪順土王春梅家庭獲得上饒市'最美家庭'提名獎。

  壹、相互理解和支持,***建幸福樂家園

 汪順土與王春梅於1997年結婚,夫妻兩18年來在生活中相互照顧、相敬如賓,相互信任;在工作中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取長補短,遇到困惑相互開導、相互幫助,有困難***同面對,出了問題***同協商解決,成為人人羨慕的模範夫婦。汪順土,1971年10月27日出生,1991年7月登上三尺講臺,至今已有25個年頭,在25年的教學生涯中,她始終堅持自尊、自信、自立、自強,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職工作,時時以壹個優秀教師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熱愛學生團結同事,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耕耘,深受學生的喜愛,家長的信任,並贏得同事、領導的認可。

 在農村,壹些文化程度較低的家長給孩子的學前教育是不系統、不專業的,而且現在有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的看護和教育問題越來越嚴重。於是,深受丈夫'園丁'情懷感染的汪春梅萌生了辦幼兒園的想法。20xx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她開辦了李宅鄉貝貝樂幼兒園。這些年來,靠著他們勤奮的雙手和對孩子們的滿腔愛心,幼兒園漸漸走上了正軌,眾多的留守幼兒在這裏得到關愛與歡樂。

 除了事業上的進步,他們的家庭生活也非常溫馨幸福。最讓汪順土欣慰的是,婆媳關系這個千古難題,在他們家卻不用煩擾。18年來,他的妻子從未與公婆拌過嘴紅過臉。他的母親今年63歲,父親67歲。20xx年父親患了腦溢血後,留下了後遺癥,半身不遂,癱瘓在床。父親出院後,他們便把兩位老人接到家裏壹起生活。汪順土是個大孝子,為了使半身癱瘓的父親能盡快恢復健康,他不惜代價四處尋醫問藥。不管工作多麽累,壓力多麽大,他都堅持每天下班後為父親按摩手腳,幫助父親做運動。他使出渾身解數,讓父親能早日獨立行走、自理生活。看到丈夫那麽累,王春梅疼在心裏,她在忙完了幼兒園的事情後拖著疲憊不堪的身子搶著為公公端飯送水,以盡兒媳的微薄之力。'蒼天不負有心人'.值得慶幸的是,在兩夫妻六年如壹日的悉心關照下,汪順土的父親如今已經能夠左手拿勺吃飯,拄著拐杖去遛彎了。

 汪順土的弟弟20xx年在外打工時落下了壹身病,沒有獨立生活能力,今年已37歲還單身壹人。於是,王春梅與丈夫商量,把小叔子接到家裏,悉心照顧。現在他們家祖孫三代互敬互愛、其樂融融。

  二、攜手創辦普惠園,熱心公益報社會

 汪順土經常對妻子說,和諧家庭不但要求在家庭中家人和睦相處,在社會上也必須做壹個對社會有益,追求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文明公民。因此,無論是他單位號召愛心捐贈還是同事鄰裏有困難,他們家庭的每個成員都有壹份愛心相送,積極參與社會捐獻愛心活動。20xx年,宗儒源頭的小宇傑不慎燙傷,需要多次作植皮手術,醫藥費不少於八萬元。這簡直是給本來就貧窮的農村家庭壹個致命打擊。汪順土夫婦得知這壹消息後,便四處奔走相告,呼籲兄弟園伸出援助之手幫助小宇傑渡過難關。僅第壹次便為小宇傑募捐壹萬八千多元。如今小宇傑已基本恢復健康,又來園裏上學了。汪順土兩夫妻商議,每學期都為其減免保育費,且在生活上處處關心照顧小宇傑,讓他忘記痛苦,快快樂樂,健健康康的成長。

  三、愛國守法懂誠信,為夢匯聚正能量

 在日常生活中,汪王倆夫妻積極維護社會公德,誠實守信,自覺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和公***秩序,維護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主動履行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他們積極執行居委會有關規定,配合居委會完成各項工作目標。他們主動向周圍的人宣傳法律法規知識,促進農村地區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實現大家***同的夢匯聚正能量。

 在汪順土看來,'家和萬事興',壹個家庭只有做到'真誠待人、和睦相處、互敬互愛',這樣才是真正的和諧幸福的家庭。汪順土認為,能在同壹屋檐下***度壹生,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所以他經常告慰自己要懂得知足常樂,善待自己與家人,而他的努力也讓他收獲了幸福和溫暖。他希望每壹天都增加壹個'最美家庭',使得人與人之間相處得更加和諧。

農村最美家庭事跡材料3

 這是壹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12口人,既有嫡親的祖孫四代,也有主婦殘疾的'哥哥。30年來,壹家人生活在壹起,壹桌吃飯,壹屋住,家庭成員至今從未紅過臉,父子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婆媳勝似母女,姑嫂情同姐妹。

 這是壹個事業蒸蒸日上的家庭,大兒子子承父業,經營著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小兒子遠赴貴州發展,成立名副其實的'青年企業家',企業涉足建材、礦產資源、房地產、酒店、商業超市等行業,全家齊心協力、***謀發展。

 這也是壹個備受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尊重的家庭,數十年來,家庭成員傾心'社會責任',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扶弱濟困,盡自己的力量回報社會。

 坐在方早德家的庭院中,聽著他侃侃而談家事,真正懂得了'家和萬事興'的含義,深深地為這個家庭所蘊含的魅力所折服。

 方早德先後擔任了湖坊公社農技員、農技站長、農民副鄉長、鎮黨委副書記、鎮人大主席等職務,並於20xx年退休。退休了,這位身上安裝著心臟起搏器的老人,並沒有因為歲月更替、職位變換而消磨工作的激情。懷著壹顆為民奉獻的丹心,方早德又接著在新農村建設上唱響壹曲奉獻者之歌。

 20xx年湖坊鎮灣裏自然村被上級列為全縣新農村建設試點,鄉親們渴望改變家鄉貧窮落後面貌盼了幾十年,深受群眾信賴的方早德,被村民推選為理事會顧問。老百姓說,有了方書記來村裏管事,我們最放心。

 為了將灣裏建設成全縣乃至全市、全省壹流的新農村,方早德將自己的整體構想告訴了遠在貴州遵義創業的小兒子,並且掏出了心裏話:'我從年輕時就立誌要讓鄉親們過上城裏人壹樣的生活,再說,回報家鄉也是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灣裏的新農村建設就是咱家的事!'兒子方勇軍被父親所感動,承諾:除上級專項劃撥資金和群眾自籌資金外,其余所需建設費用均由方家全部承擔。

 那些日子裏,方早德不顧自己已經是60多歲的老人,心臟病可能隨時發作的危險,經常忙裏忙外,操心費力。夏日炎炎、暑氣逼人,他頭戴草帽,挽起褲腿,同村民壹起在工地上幹活;寒冬臘月、北風呼嘯,他又提著熱水瓶跑前跑後給正在建設新農村的村民兄弟沏上壹碗熱氣騰騰的香茶,給大家加油鼓勁。

 為了美化村容村貌,建設公***設施,為農民提供休閑娛樂場所,方早德壹家投入83萬元資金。巨額的資金投入,大量的心血付出,換來了灣裏面貌的大改觀。20xx年灣裏在全縣、全市新農村建設評比中名列榜首,被江西省政府確定為全省十個'最美的村莊'6之壹。20xx年、20xx年灣裏6組新農村建設圖片在人民網滾動播出60批次。從省內外慕名前來參觀者絡繹不絕,他們對灣裏新村的建設贊嘆不已。

 如果說方家是壹棟生機盎然的房子,那麽每壹名成員就是支撐起家庭的壹根根'柱子'.每個家庭成員看似普通低調,但個個擁有壹個寬廣的心胸和甘為人梯的奉獻情懷。他們各自堅守著自己的職責,為方家的每壹步跨越貢獻著自己的壹份心力,為社會的和諧奉獻著自己的力量。

 小兒子方勇軍開始創業生涯時,大哥方加軍已接過父親的衣缽,成了壹名農技員,後來還當上了鎮裏的農機服務站站長。憑著鉆勁和過硬的育種技術,把農技站經營的紅紅火火。

 與此同時,弟弟在當地鄉鎮水泥廠上班並通過入股煤礦掙取了人生第壹桶金,由此介入當地的壹家水泥企業改制。工作量驟然增加,工作強度加大,資金、管理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就在弟弟創業啟動缺少資金時,方加軍不光拿出了自己全部積蓄,還以自己的名義貸了20多萬給弟弟;壹聽說弟弟要遠赴貴州發展,而本地的那家水泥企業需要人管理時,毫不猶豫地離開農技站,到弟弟手下當了三年的廠長,直到弟弟將所有業務全面轉往貴州發展時,他才重新回到農技站,由弟弟投資成立了江西省江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幹回了自己喜歡的老本行。

 如今小兒子方勇軍的'蛋糕'越做越大,獨資的10家企業分布在黔、贛兩省,已形成以水泥為主,科、工、貿、農多業並舉的綜合性經營實體,各類企業累計年實現利稅6000多萬元。

 '沒有兄弟姐妹之間團結互相扶持,沒有來自家庭的力量源泉支持,我的企業不可能發展至如此規模。'方勇軍對此滿懷感激。

 回首1969年到鉛山湖坊落戶至今,方早德對自己家的變遷,總結為'三個變'和'三個不變'——變的是家中的富裕生活,變的是家庭由農耕邁向企業的生活方式,變的是由溫飽轉向小康的生活質量;而不變的是勤儉持家、勤勞致富的光榮傳統,不變的是和諧美滿、敬老愛幼的家庭關系,不變的是團結互助、和睦相處的鄰裏關系。

 的確,和諧、敬業、勤儉,鋪就了方家事業成功的基石,成就了方家的幸福美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