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春
[唐]韓愈
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
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註釋
①選自《韓昌黎詩系年集釋》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這是作者《遊城南十六首》組詩的第三首。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文學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壹。
②〔楊花榆莢(jiá)無才思〕意思是楊花榆莢不像別的花那樣“百般紅紫”,如同人之“無才思”。楊花,指柳累。榆莢,指榆錢,榆樹的果實。才思,才氣、才情。
③〔解〕懂得,知道。
譯文
春天不久就將歸去,花草樹木想方設法挽留春天,於是爭奇鬥艷,人間萬紫千紅。可憐楊花榆錢,沒有艷麗姿色,只知漫天飛舞,好似片片雪花。
賞析
這是壹首寫暮春的詩。這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花木像是知道春將歸去,所以特別珍惜這最後的美好時光,爭芳鬥艷,盡情舒展生命的本色。連那些“無才思”的楊花榆莢,也都在紛紛飄落,如雪花般盡情飛舞。
在詩人筆下,花草樹木仿佛都有情思,有個性,成了精靈。面對即將離去的春天,無論是華麗的歌唱,還是樸實的表演,都會令人感動。誦讀時想壹想,詩人對“楊花榆莢”的揶揄,是不是更深層次的贊許呢?這首詩以擬人化的手法,輕靈的語言,從花草樹木的角度寫對春天的留戀,讀起來饒有趣味。
作者簡介
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稱“祖籍昌黎郡”,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秘書郎韓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軍司馬,從平“淮西之亂”。直言諫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宦海沈浮,累遷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謚號為“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並從祀孔廟。韓愈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與柳宗元並稱“韓柳”,與柳宗元、歐陽修和蘇軾並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導“文道合壹”、“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寫作理論,對後人具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