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內,供奉著兩顆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聖物佛牙舍利,它盛裝在兩座七寶供奉的銀廓裏,經考證確認為是釋迦牟尼靈牙遺骨。
公元486年,釋迦牟尼涅盤,享年80歲,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對釋迦牟尼荼毗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看法不壹。壹說是佛滅度後留下四顆佛牙,另壹說是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
佛入滅後,究竟留下多少顆佛牙?而各方爭論的依據又是什麽呢?
研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有關佛牙的記載出自《大般涅 盤經》。而《大般涅盤經》***有三個版本。第壹個版本為東晉法獻所譯《大般涅盤經》(三卷);第二個版本***有三個譯本:第壹個譯本為北涼天竺三藏曇識譯《大般涅盤經》(四十卷),第二個譯本為宋代沙門慧嚴等依泥洹經加之《大般涅盤經》(三十六卷),第三個譯本為東晉平陽沙門法獻譯《佛說大般泥盤經》(六卷);第三個版本為《大唐南海波淩國沙門若那跋陀羅譯《大般涅盤經》(後分卷上下)。
上述三個版本都稱為《大般涅盤經》,都是記載釋迦牟尼如何涅盤的經典,前二個版本並未提及佛滅度後留下佛牙,只有在第三個版本即南本《大般涅盤經》(後分卷上下)的卷下的《聖軀廓潤品第四》記載有釋迦牟尼荼毗後留有佛牙:
《大般涅盤經聖軀廓潤品第四》
爾時帝釋,持七寶瓶及供養具至荼毗所,其大火壹時自然滅盡。帝釋即開如來寶棺欲請佛牙,樓逗即問:“汝何為耶?”答言“欲請佛牙還天供養”。樓逗言:“莫輒自取,可待大眾爾乃***分。”釋言“佛先與我壹牙舍利,是以我來火即自滅。”帝釋說是語已即開寶棺,於佛口中右畔上頜取牙舍利,即還天上起塔供養。爾時有二捷疾羅剎,隱身隨釋,眾皆不見。盜取壹雙佛牙舍利。爾時城內壹切士女大眾,即壹時來欲爭舍利。樓逗告言:“大眾當知待且安祥,如佛所說,應當如法***分供養。”爾時城內士女壹切大眾,不聞樓逗所言。乃各執持矛槊弓箭刀劍、槊壹切戰具,各自莊嚴欲取舍利。爾時城內大眾即開佛棺,兜羅白 顫毛宛然不燒。大眾見已復大號哭,流淚盈目,各將所持悲哀供養,深心禮拜流淚長跪,同說偈贊。
爾時世尊大悲力故,碎金剛體成末舍利。惟留四牙不可沮壞。爾時大眾既見舍利不復重悲哀,以其所持流淚供養。
通過上述版本引文,我們知道,佛滅度後,***留下七顆佛牙舍利。即佛火化前,留給世界三顆佛牙,壹顆為帝釋天請走,兩顆為捷疾羅剎盜走;佛火化後,在金剛體碎為末舍利後又留下四顆佛牙。這就是說天上地下壹***有七顆佛牙舍利。
翻遍浩如煙海的佛教典籍,稱壹雙佛牙者唯南本《大般涅盤經》壹處,可見此壹雙佛牙有著不可分離的應緣。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發現的兩顆佛牙舍利,應該就是南本《大般涅 經》中記載的捷疾羅剎所隱身盜取的壹雙佛牙。
從歷史典籍中看,《佛祖統計》卷五十三、《宋高僧傳》唐道宣律師傳記等都有北天佛牙 記載此事的內容。“唐宣律師在西明寺行道,北天王太子以捷羅剎所授佛牙上於師”,道宣律師壹直保存供奉著這壹稀世珍寶佛牙舍利,並在他三十五歲那年參訪遊歷山西時將壹雙佛牙贈予雁門關外軍事重鎮應州金城。民間文學典籍中哪咤之父托塔李天王手中所托寶塔被說成是應縣寶塔,古老相傳,也應緣示現出壹雙佛牙舍利與應縣佛宮寺釋迦佛塔的緣源關系。從此,這片“漠北之名區,要服之大藩”的“雲中首郡”就變得深厚駁雜,風彩華章,為這片孕育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生命軌跡提示出梵天的真如之理。
應縣古稱應州。古今應縣文人都曾多方考據其地名的歷史源緣。明田蕙曾解釋說是雁門龍首兩山呼應而得名,顯然是穿鑿附會。佛經上說佛陀聖物“上應天道,下應群萌,實為應地”。“天道、群萌”意為天上神祗、地上眾生,佛陀遺骨靈牙示現之地,就是“應地”。應縣古稱“應州”的由來,當此無二。壹雙佛牙於“應地”應縣重現人間,在此顯示出殊勝之因緣,應縣必然是世界之應縣,釋迦塔當然是佛陀瑞現世界的唯壹道場。
如果妳有機會觀瞻過國內各寺院供奉的佛牙,會發現它的大小,形狀都明顯與現時人類的牙齒有所不同,人們為此難免會產生困惑,釋迦牟尼佛不也是2500年前古印度迦比羅衛國的太子嗎?怎麽佛祖的牙齒會同我們的牙齒有這麽大的差異呢?
疑惑壹:這真是佛陀的靈牙嗎?佛陀的靈牙為什麽會有這麽大,而形狀又同人牙有這麽明顯的不同?當然,所有帶有疑問的人們也自然會想到,如果古人是用別的動物牙齒來帶替,那麽為什麽不選擇用垂手可得的人的牙齒來代替呢?
其實,佛經上對此有明確的記載:經書上講,佛祖寶相莊嚴,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中,有關於“佛牙”應有以下“三相”和“二好”。
其“三相”是:
(1)二十二相:四十齒相
(2)二十三相:諸齒齊密相
(3)二十四相:牙呈油浸白黃相
“二好”是:
(1)三十四好:齒方整鮮亮
(2)三十五好:牙長光潔
疑惑二:佛牙能有這麽長嗎?佛經上又說釋迦牟尼佛是丈六之身,也就是說佛陀身高是現代人身高的4.5倍。釋迦牟尼的“牙齒”比正常人多了八顆,上下頜各是二十顆。其牙相的特征應該是方形柱狀端面平整,比例是1∶0.014。由此我們大此可以計算出佛牙的長度應該在6—8公分之間。
從“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記載來分析,有關佛牙的“壹相”、“壹好”是說佛的牙齒呈“黃白相,方形柱狀,光耀晶瑩”。
又因為佛陀有四十顆牙齒,上下各二十顆,其端面必然平整光滑,否則佛的嘴會合不擾而顯怪相。
按佛教經典來理解,佛陀留下的靈牙,會在牙根牙槽、牙身上生長出細粒舍利子。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迦濕彌羅國》記載玄奘法師在西天印度曾朝拜過佛牙,其佛牙長三寸、油浸鮮亮、熠熠生輝。
依據佛教經典和歷史記載,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珍藏的兩顆佛牙,如法如律,其色澤、大小、形制完全同佛教經典記載相壹致。正如臺灣大德高僧,非洲佛教導師慧禮法師所說的那樣:“建塔之前,必先有登地大菩薩應現於世,以種種方便,呼引眾生,始能建塔”。
《詩經》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應縣佛宮寺釋迦塔的壹雙佛牙,千百年來在人們心目中如高山、如景行(大道),要瞻仰,要身體力行。臨應地而生善意,瞻佛牙而生善心。對於每壹個朝聖者來說,生命的意義不正在於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