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關公戰秦瓊是怎麽回事?關公如何能戰勝秦瓊?

關公戰秦瓊是怎麽回事?關公如何能戰勝秦瓊?

關公戰秦瓊,壹聽就是壹件“瞎扯”出來的事情,關羽生活在漢末三國,秦瓊是隋末唐初,這中間相差了好幾百年呢,兩個人怎麽可能碰到壹起來壹場戰鬥?實際上,這句話本身也就是用來諷刺那些不懂裝懂,自以為是的人。不過,如果硬要把他們拉出來比壹比,那麽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進行比較呢?兩人當中誰又會獲得勝利?

有時,妳也許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亞歷山大的東征部隊與始皇帝的秦軍不期而遇,雙方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如果壯年的程咬金邂逅如日中天的西楚霸王,哪壹個會笑到最後?如果巔峰時的勒布朗·詹姆斯對上90年代初的邁克爾·喬丹,誰又會打爆誰?

三個問題貌似很難,但在有些人的眼裏,解決它們並非難事,比如,可以這麽做:第壹個:打壹把類似《帝國時代》的遊戲,第二個:玩壹盤《王者榮耀》,第三個:用NBA2K試試。

可是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每次涉及類似的問題,天空仿佛會飄來五個字:"關公戰秦瓊",普遍的看法是,兩位強者沒有生活在同壹時期,無法進行對比。事實上也是如此,關羽、秦瓊都是驍勇善戰的猛將,論武功,孰優孰劣難以衡量。然而,如果換壹個角度,關公確實可以與秦瓊壹戰,那就是兩人在後世影響力上的對比。

這方面,關羽明顯要好於秦叔寶。也許妳已經註意到了,在去世壹千多後,關羽成為了朝廷與民間都十分推崇的人物,他先被封為武安王,後被封為關聖大帝。中國古代將心璀璨,名將如雲,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非常多,關羽卻可以從中脫穎而出,成為與"文聖"孔子並列的"武聖"。無論是大陸地區,還是港澳臺,甚至日韓、東南亞、美國,都可以看到關帝廟的身影,無論黑道白道,心中都敬佩關老爺為人,給他畢恭畢敬地上柱香。至於秦瓊,相比之下,他受到的待遇便很壹般了,只是位民間的門神,並沒有受到後世朝廷、上層人士的青睞。

那麽問題就來了:為什麽關羽能夠在後世有這麽大的影響力,而秦叔寶為什麽稍遜壹籌?

1.武力值

關羽的職業是武將,在生前,他是這個行業中的優秀人物。白馬之戰,曹操派張遼、關羽迎擊顏良,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袁紹諸將中,沒有壹個人打得過關羽;襄樊之戰,霪雨霏霏,漢水暴漲,關羽抓住戰機,降於禁,斬龐德,擊敗"七軍","威震華夏",曹操壹度產生遷都的想法。刮骨療毒更是典型的事例,醫生給他治療時,關羽和諸將飲酒吃肉,談笑自若,面無懼色。

對於關羽的勇猛,敵人也是心知肚明,比如程昱說:"劉備有英明,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夷陵之戰前,曹丕召集群臣討論,劉備會不會出兵攻吳,幾乎所有大臣的都認為:"蜀,小國耳,名將唯羽。羽死軍破,國內憂懼,無緣復出。"壹個"唯"字可以看出關羽在魏國大臣心中的地位,連他都死了,劉備還敢上?

在古代,底層的百姓無權無勢,戰亂、疾病、災害、強權……威脅著他們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活,人們希望得到關羽這樣的猛將庇佑,獲得安全感,驅散邪惡勢力,保壹家平安。特別是在金兵南下、蒙古入侵、滿清入關這樣的日子裏,盡早結束殺戮,免遭塗炭之苦是百姓極度渴望的。

在史書中,秦瓊也是位勇將,也能在萬人之中取敵將首級,但他的作用主要是在戰場上沖鋒陷陣,看不出有多少獨當壹面的能力;至於關羽,往往被劉備予以重任,占領徐州時,任命他為下邳太守,征討劉璋,留關羽鎮守荊州。總體來看,兩人都十分勇猛,武藝高低並不是造成雙方差距的主要原因,換句話說,關羽身上肯定有秦叔寶沒有的某些特點。

2.尊劉貶曹

如果妳看過陳壽的《三國誌》,會發現作者以曹魏為正統,曹操、曹丕都是本紀,劉備、孫權只是列傳,但是在南宋讀書人的眼裏,正統變成了蜀漢,尊劉抑曹的傾向十分明顯,為什麽要以蜀漢為正統呢?仔細壹想,會發現南宋的情況與蜀漢的情形十分相似,三國時期,曹魏占據中原,劉備雖然地盤最小,但政治口號是"復興漢室",當蜀中謠傳漢帝已死,劉備稱帝,國號仍為"漢"。諸葛亮北伐,目的是"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劉蜀政權的使命就是復興漢室,恢復前朝。南宋曾經擁有中原,金人南下後,靖康之變,二帝北狩,喪失半壁江山,皇帝要給祖宗上墳都得辦護照。但他們依然在苦苦支撐,伺機恢復,這和蜀漢有壹定程度的相似性。

關羽作為蜀漢政權的頭號武將,為了復興漢室奮鬥終生,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歌頌他,就可以鼓舞更多的南宋男兒向關羽學習,為正統政權流盡最後壹滴血,不屈服於北方的女真人。秦叔寶為李世民征戰完,唐朝已經統壹了,跟南宋的情況差別很大,而且李唐皇室與胡人的聯系較為密切,論正統性,不如漢朝來的純粹。加之李淵起兵不是為了復興隋朝,他們是要推翻隋朝,建立屬於自己的王朝,李淵攻入長安,架空、廢黜隋恭帝,和曹氏父子對待漢帝的手法有壹定相似性,這不是宋代讀書人想要推崇的東西。

3.跳槽次數

除了彰顯正統,還有壹個統治者非常關心的東西,那就是關羽身上的忠君,關羽雖然跟過曹操壹段日子,但壹直忠誠於劉備,絕無二心。史書說他"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畏艱險"。即使遇到困難,也沒有棄劉備而去。徐州之戰後,曹操待關羽極好,給的條件非常優厚,但關羽卻對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死,不可背之",臨行前,曹操對關羽賞賜有加,關羽分文不取。生命的最後關頭,敗走麥城,關羽寧願逃跑,也不投降,最終用自己的死亡報答了劉備的恩情。如此誓死賣命的忠臣良將,自然是上層非常喜歡的人物,畢竟槍桿子裏出政權,不光要教軍人怎麽開槍,還要告訴他們對誰開槍,洪承疇、祖大壽等人,明明是滿清的功臣,可死後卻被放入《貳臣傳》,史可法、張煌言,明明是敵對方,卻受到乾隆皇帝的尊重,青史留名。

在封建統治者看來,他們不喜歡識時務的俊傑,更喜歡寧死不屈的忠臣,就算是愚忠也無所謂。從這個角度看,秦叔寶便沒有關羽那麽完美了,據兩唐書記載,秦瓊先為隋朝效力,在張須陀、來護兒手下當兵,後來又投奔過李密、裴仁基、王世充,在發現王世充不是明主後,與程咬金等人壹起在陣前投奔李唐,可以說是壹位經常跳槽的武將,對於秦叔寶個人來說,他舍棄王世充,跟隨李世民,絕對是明智之舉,是人生的重要轉折。但在後世統治者看來,秦叔寶的行為就是叛變,他輔佐的李淵、李世民,也是隋朝的叛臣。如果以官方的力量大力推崇秦叔寶,豈不是在鼓勵部下"良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哪天輪到自己勢微,手下都敢換門庭,連個殉葬的都沒有,著實可憐。權衡之下,關羽的忠君更受上層的喜歡,要是全天下都忠於自己,沒有二心,那就更完美了,當然,那絕對是癡心妄想,世上總有明白人。

4.其他原因

此外,還有壹些原因也推動關羽成為"網紅",比如中國老百姓更同情失敗的英雄,關羽奮鬥壹生,活了五十多歲,與兒子關平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充滿了悲情與唏噓;秦叔寶則功臣名就,封妻蔭子,位列國公,盡管晚年屢屢得病,但他輔佐的君主統壹了天下,自己也高官厚祿,陪葬皇陵,登上人生巔峰。相比之下,關羽的結局更讓人印象深刻,畢竟是血的教訓。同樣的問題在劉邦、項羽身上也有體現,人們往往更同情別姬、自刎的項羽,認為他英勇、率直、真性情,對善於權謀的"老司機"劉邦,盡管他屌絲逆襲,也很不容易,但他是位成功者,榮華富貴了,缺少些悲情。

在裴松之的註中,有這麽壹條記載:"關羽愛《左氏春秋》,諷誦略皆上口。"雖然這句話沒有出現在《三國誌》的正文中,還是引起了後代讀書人的關註,這句話說明什麽?說明關羽喜歡看"四書五經"中的《春秋》,是壹員儒將,推崇關羽,不就是推崇信奉儒家學說的人嗎?這對於五代以來倫常敗壞,渴望恢復綱常名教的宋代儒學復興運動是大有裨益的,能夠引導更多的讀書人學習儒家經典,看,連關公都學,妳還有什麽理由不重視呢。

最後是宣傳渠道、力度的差別,關羽是官方大力宣揚的人物,朝廷在中國有多大的的影響力,是不言而喻的,借助官府,關公的形象被推及四方,介紹給各地的百姓,而秦瓊,則沒有這麽好平臺,原因之前說過了。民間了解關羽主要還是通過《三國演義》,該書通俗易懂、精彩紛呈,成就極高,數百年來,不知有多少路人轉粉,每次提到古典小說,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大奇書",後來演變為"四大名著",關羽做為其中的正面人物,"義絕"的化身,很容易得到大眾的認可。

既然有《三國演義》,那有沒有其他朝代的演義呢?當然是有的,這就好比十年前,《明朝那些事兒》走紅後,突然之間,每個朝代都有"事"了,成功的方式往往被效仿,有條件的都想分壹杯羹。但論成就、論水平,其他朝代的演義無法達到《三國演義》的高度,涉及隋唐的小說演義也是如此,雖然作品的數量挺多,但人氣遠遠比不上《三國演義》,如此壹來,知道關公的人比了解秦瓊的人多就不足為奇了。

民間流傳著相當多的關羽故事、傳說,雖然離事實有壹定差距,但也不是空穴來風,在史書中,往往能夠找到最初的源頭,如果歷史上壓根就沒有這個人物,有關於他的信仰便無從談起。關公能夠獲得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可,除其本身具備的素質外,還因為人們在關羽身上寄托了許多現實的需要,朝不保夕的難民看重他的"勇",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看重他的"忠",混跡於江湖的黑社會老大喜歡他的"義",人們各取所需,殊途同歸,使關公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當然,如果比的不是影響力,是其他方面,最後得出結論秦瓊比關羽好,那也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