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武宣時代戴聖所寫的《學者有四失》文言文翻譯如下:
學習的人有四種過失(不足之處),傳授知識的老師必須了解。人們的學習,有的人有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有的人有得少為足的毛病(知道壹些就滿足了),有的人有認為太容易,生起輕忽,不認真學習的毛病,有的人有自我設限,不求進步的毛病。
這四種過失產生的原因,心理狀態是不同的。知道了他們的心理狀態,這樣以後才能補救他們的過失。傳授知識的人教育的目的,就在於發揚他們的長處,並且補救他們的過失。
原文: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學者有四失》啟示
教育方法不是壹種固定的模式,它必須有壹定的針對性。失去了針對性,方法就成了無的之矢。就人而言,針對性的根本是抓住心理狀態。就像醫生治病,首先要找出病因所在,然後才知道用什麽手段進行治療。學生的學習出了毛病,根本原因就在心理狀態。所以,真正好的老師,首先是個好的心理學家,而不是只是懂得壹些條條框框的空談家。
使人們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缺陷並及時彌補,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貪多嚼不爛不求甚解,不有畏難情緒裹足不前。應有計劃,講方法,持之以恒,以求學習高效性。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學者有四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