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RGB 最好的混光比例是什麽

RGB 最好的混光比例是什麽

第二章 色彩的物理理論

第二節: 色彩的混合

壹 色光加色法

(壹)、色光三原色的確定

三原色的本質是三原色具有獨立性,三原色中任何壹色都不能用其余兩種色彩合成。另外,三原色具有最大的混合色域,其它色彩可由三原色按壹定的比例混合出來,並且混合後得到的顏色數目最多。

在色彩感覺形成的過程中,光源色與光源、眼睛和大腦三個要素有關,因此對於色光三原色的選擇,涉及到光源的波長及能量、人眼的光譜響應區間等因素。

從能量的觀點來看,色光混合是亮度的疊加,混合後的色光必然要亮於混合前的各個色光,只有明亮度低的色光作為原色才能混合出數目比較多的色彩,否則,用明亮度高的色光作為原色,其相加則更亮,這樣就永遠不能混合出那些明亮度低的色光。同時,三原色應具有獨立性,三原色不能集中在可見光光譜的某壹段區域內,否則,不僅不能混合出其它區域的色光,而且所選的原色也可能由其它兩色混合得到,失去其獨立性,而不是真正的原色。

在白光的色散試驗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紅、綠、藍三色比較均勻地分布在整個可見光譜上,而且占據較寬的區域。如果適當地轉動三棱鏡,使光譜有寬變窄,就會發現:其中色光所占據的區域有所改變。在變窄的光譜上,紅(R)、綠(G)、藍(B)三色

光的顏色最顯著,其余色光顏色逐漸減退,有的差不多已消失。得到的這三種色光的波長範圍分別為:R(600~700nm),G(500~570nm),B(400~470nm)。在色彩學中,壹般將整個可見光譜分成藍光區,綠光區和紅光區進行研究。

當用紅光、綠光、藍光三色光進行混合時,可分別得到黃光、青光和品紅光。品紅光是光譜上沒有的,我們稱之為譜外色。如果我們將此三色光等比例混合,可得到白光;而將此三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就可得到多種不同色光。

從人的視覺生理特性來看,人眼的視網膜上有三種感色視錐細胞--感紅細胞、感綠細胞、感藍細胞,這三種細胞分別對紅光、綠光、藍光敏感。當其中壹種感色細胞受到較強的刺激,就會引起該感色細胞的興奮,則產生該色彩的感覺。人眼的三種感色細胞,具有合色的能力。當壹復色光刺激人眼時,人眼感色細胞可將其分解為紅、綠、藍三種單色光,然後混合成壹種顏色。正是由於這種合色能力,我們才能識別除紅、綠、藍三色之外的更大範圍的顏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確定:色光中存在三種最基本的色光,它們的顏色分別為紅色、綠色和藍色。這三種色光既是白光分解後得到的主要色光,又是混合色光的主要成分,並且能與人眼視網膜細胞的光譜響應區間相匹配,符合人眼的視覺生理效應。這三種色光以不同比例混合,幾乎可以得到自然界中的壹切色光,混合色域最大;而且這三種色光具有獨立性,其中壹種原色不能由另外的原色光混合而成,由此,我們稱紅、綠、藍為色光三原色。為了統壹認識,1931年國際照明委員會(CIE)規定了三原色的波長λR=700.0nm,λG=546.1nm,λB=435.8nm。在色彩學研究中,為了便於定性分析,常將白光看成是由紅、綠、藍三原色等量相加而合成的。

(二)色光加色法

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色光相混合時,會同時或者在極短的時間內連續刺激人的視覺器官,使人產生壹種新的色彩感覺。我們稱這種色光混合為加色混合。這種由兩種以上色光相混合,呈現另壹種色光的方法,稱為色光加色法。

國際照明委員會(CIE)進行顏色匹配試驗表明:當紅、綠、藍三原色的亮度比例為1.0000:4.5907:0.0601時,就能匹配出中性色的等能白光,盡管這時三原色的亮度值並不相等,但CIE卻把每壹原色的亮度值作為壹個單位看待,所以色光加色法中紅、綠、藍三原色光等比例混合得到白光。其表達式為(R)+(G)+(B)=(W)。紅光和綠光等比例混合得到黃光,即(R)+(G)=(Y);紅光和藍光等比例混合得到品紅光,即(R)+(B)=(M);綠光和藍光等比例混合得到青光,即(B)+(G)=(C),如圖2-7所示。如果不等比例混合,則會得到更加豐富的混合效果,如:黃綠、藍紫、青藍等。

圖2-7加色混色圖

從色光混合的能量角度分析,色光加色法的混色方程為:

式中:C為混合色光總量;(R)、(G)、(B)為三原色的單位量;a、b、g為三原色分量系數。此混色方程十分明確地表達了復色光中的三原色成分。

從人眼對色光物理刺激的生理反應角度分析,色光加色混合的數學形式為:

式中:C 為混合色覺;為光譜三刺激值 。

自然界和現實生活中,存在很多色光混合加色現象。例如太陽初升或將落時,壹部分色光被較厚的大氣層反射到太空中,壹部分色光穿透大氣層到地面,由於雲層厚度及位置不同,人們有時可以看到透射的色光,有時可以看到部分透射和反射的混合色光,使天空出現了豐富的色彩變化。

(三)加色法實質

加色法是色光與色光混合生成新色光的呈色方法。參加混合的每壹種色光都具有壹定的能量,這些具有不同能量的色光混合時,可以導致混合色光能量的變化。

色光直接混合時產生新色光的能量是參加混合的各色光的能量之和。如圖2-8所示,照射面積相同的兩種色光--紅光與綠光混合,混合後的面積依然與混合前單色光的面積相同,但光的能量卻增大了,所以導致了混合後色光亮度的增加。

(四)加色混合種類

色光混合的實現方法主要分為兩類:壹類是視覺器官外的混合,另壹類是視覺器官內的混合。

1、視覺器官外的加色混合

視覺器官外的加色混合是指色光在進入人眼之前就已經混合成新的色光。色光的直接匹配就是視覺器官外的加色混合。光譜上各種單色光形成白光,是最典型的視覺器官外的加色混合這種加色混合的特點是:在進入人眼之前各色光的能量就已經疊加在壹起,混合色光中的各原色光對人眼的刺激是同時開始的,是色光的同時混合。

2、視覺器官內的加色混合

視覺器官內的加色混合是指參加混合的各單色光,分別刺激人眼的三種感色細胞,使人產生新的綜合色彩感覺,它包括靜態混合與動態混合。

(1)靜態混合

靜態混合是指各種顏色處於靜態時,反射的色光同時刺激人眼而產生的混合,如細小色點的並列與各單色細線的縱橫交錯,所形成的顏色混合,均屬靜態混合,各色反射光是同時刺激人眼的,也是色光的同時混合。細小色點並列的加色混合如圖2-9 a及彩圖2-9 b所示。

由於視銳度所限,人們不能將相隔太近,且面積又很小的色點或色線分辨開來,而將它們視為壹種混合色。圖2-9a是黃色點與青色點並列時的放大圖,黃色與青色的反射光同時刺激人眼的感色細胞,使人產生的色彩感覺既不是單純的黃色,也不是單純的青色,而是青色與黃色的混合色--綠色,這是由於色點相距太近,人眼的感色細胞無法區分開,從而產生了綜合色覺。

圖2-9 a色光的靜態混合 彩圖2-9 b 空混構成

(2)動態混合

動態混合是指各種顏色處於動態時,反射的色光在人眼中的混合,如彩色轉盤的快速轉動,各種色塊的反射光不是同時在人眼中出現,而是壹種色光消失,另壹種色光出現,先後交替刺激人眼的感色細胞,由於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使人產生混合色覺。

人眼之所以能夠看清壹個物體,乃是由於該物體在光的照射下,物體所反射或透射的光進入人眼,刺激了視神經,引起了視覺反應。當這個物體從眼前移開,對人眼的刺激作用消失時,該物體的形狀和顏色不會隨著物體移開而立即消失,它在人眼還可以作壹個短暫停留,時間大約為1/10秒。物體形狀及顏色在人眼中這個短暫時間的停留,就稱為視覺暫留現象。正因為有了這種視覺暫留現象,人們才能欣賞到電影、電視的連續畫面。視覺暫留現象是視錯覺的壹種表現。

人眼的視覺暫留現象是色光動態混合呈色的生理基礎,如圖2-10所示的彩色轉盤。

在轉盤上以1:1的比例間隔均勻地塗上紅、綠兩種顏色。快速轉動轉盤,可以看到轉盤上已不再是紅、綠兩種顏色,而是壹個黃色。這是因為:當轉盤快速轉動時,如果紅色反射光進入人眼,就會刺激感紅細胞。當紅色轉過,綠色反射光進入人眼,就刺激了感綠細胞。此時,感紅細胞所受刺激並沒有消失,它繼續停留1/10秒地時間。在這個瞬間,感紅細胞與感綠細胞同時興奮,就產生了綜合的黃色感覺。彩色轉盤轉動地越快,這種混合就越徹底。

動態混合是由參加混合的色光先後交替連續刺激人眼,因此又稱為色光的先後混合。

圖2-10 色光動態混合

通常情況下,人眼可以正確地觀察及判斷外界事物的狀態,如大小、形狀、顏色等,但如果商品包裝的顏色分布太雜,顏色面積太小或多種顏色的交替速度過快,人眼的分辨能力則受到影響,就會使所觀察到的顏色與實際有所差別。

(五)色光混合規律

1、色光連續變化規律

由兩種色光組成的混合色中,如果壹種色光連續變化,混合色的外貌也連續變化。可以通過色光的不等量混合實驗觀察到這種混合色的連續變化。紅光與綠光混合形成黃光,若綠光不變,改變紅光的強度使其逐漸減弱,可以看到混合色由黃變綠的各種過渡色彩,反之,若紅光不變,改變綠光的強度使其逐漸減弱,可以看到混合色由黃變紅的各種過渡色彩。

2、補色律

在色光混合實驗中可以看到:三原色光等量混合,可以得到白光。如果先將紅光與綠光混合得到黃光,黃光再與藍光混合,也可以得到白光。白光還可以由另外壹些色光混合得到。如果兩種色光混合後得到白光,這兩種色光稱為互補色光,這兩種顏色稱為補色。

補色混合具有以下規律:每壹個色光都有壹個相應的補色光,某壹色光與其補色光以適當比例混合,便產生白光,最基本的互補色有三對:紅-青,綠-品紅,藍-黃。

補色的壹個重要性質:壹種色光照射到其補色的物體上,則被吸收。如用藍光照射黃色物體,則呈現黑色。如圖2-11 所示。

圖2-11 物體對補色光的吸收

利用這個道理,我們可以用某壹色光的補色控制這壹色光。如果控制綠色,可以通過調節品紅顏料層的濃度來控制其反射(透射)率,以達到合適的強度。

3、中間色律

中間色律的主要內容是:任何兩種非補色光混合,便產生中間色。其顏色取決於兩種色光的相對能量,其鮮艷程度取決於二者在色相順序上的遠近。

任何兩種非補色光混合,便產生中間色最典型的實例是三原色光兩兩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它們的中間色:(R) + (G)= ( Y);(G) + (B)= ( C);(R)+ (B)= ( M)。其它非補色混合,都可以產生中間色。顏色環上的橙紅光與青綠光混合,產生的中間色的位置在橙紅光與青綠光的連線上。其顏色由橙紅光與青綠光的能量決定:若橙紅光的強度大,則中間色偏橙,反之則偏青綠色。 其鮮艷程度由相混合的兩色光在顏色環上的位置決定:此兩色光距離愈近,產生的中間色愈靠近顏色環邊線,就愈接近光譜色,因此,就愈鮮艷;反之,產生的中間色靠近中心白光,其鮮艷程度下降。

4、代替律

顏色外貌相同的光,不管它們的光譜成份是否壹樣在色光混合中都具有相同的效果。凡是在視覺上相同的顏色都是等效的。即相似色混合後仍相似。

如果顏色光A=B、 C=D,那麽: A+C=B+D

色光混合的代替規律表明:只要在感覺上顏色是相似的便可以相互代替,所得的視覺效果是同樣的。設A+B=C,如果沒有直接色光B,而X+Y=B,那麽根據代替律,可以由A+X+Y=C來實現C。由代替律產生的混合色光與原來的混合色光在視覺上具有相同的效果。

色光混合的代替律是非常重要的規律。根據代替律,可以利用色光相加的方法產生或代替各種所需要的色光。色光的代替律,更加明確了同色異譜色的應用意義。

5、亮度相加律

由幾種色光混合組成的混合色的總亮度等於組成混合色的各種色光亮度的總和。這壹定律叫作色光的亮度相加律。色光的亮度相加規律,體現了色光混合時的能量疊加關系,反映了色光加色法的實質。

以上五個規律是色光混合的基本規律。從這些規律中可以看出:以各種比例的三原色光相混合,可以產生自然界中的各種色彩。熟悉了色光混合的基本規律,就可以大體知道壹個比較復雜的色光,是由那幾個原色光組成的,或者幾個比較單純的色光混合起來,會形成什麽樣的色光。這對於我們在包裝色彩的設計和彩色原稿的分析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色料減色法

〈壹〉 色料三原色

在光的照耀下,各種物體都具有不同的顏色。其中很多物體的顏色是經過色料的塗、染而具有的。凡是塗染後能夠使無色的物體呈色、有色物體改變顏色的物質,均稱為色料。色料可以是有機物質,也可以是無機物質。色料有染料與顏料之分。

色料和色光是截然不同的物質,但是它們都具有眾多的顏色。在色光中,確定了紅、綠、藍三色光為最基本的原色光。在眾多的色料中,是否也存在幾種最基本的原色料,它們不能由其它色料混合而成,卻能調制出其它各種色料?通過色料混合實驗,人們發現:采用與色光三原色相同的紅、綠、藍三種色料混合,其混色色域範圍不如色光混合那樣寬廣。紅、綠、藍任意兩種色料等量混合,均能吸收絕大部分的輻射光而呈現具有某種色彩傾向的深色或黑色。從能量觀點來看,色料混合,光能量減少,混合後的顏色必然暗於混合前的顏色。因此,明度低的色料調配不出明亮的顏色,只有明度高的色料作為原色才能混合出數目較多的顏色,得到較大的色域。

從色料混合實驗中,人們發現,能透過(或反射)光譜較寬波長範圍的色料青、品紅、黃三色,能匹配出更多的色彩。在此實驗基礎上,人們進壹步明確:由青、品紅、黃三色料以不同比例相混合,得到的色域最大,而這三色料本身,卻不能用其余兩種原色料混合而成。因此,我們稱青、品紅、黃三色為色料的三原色。

需要說明的是,在包裝色彩設計和色彩復制中,有時會將色料三原色稱為紅、黃、藍,而這裏的紅是指品紅(洋紅),而藍是指青色(湖藍)。

〈二〉 色料減色法及其實質

顏色是物體的化學結構所固有的光學特性。壹切物體呈色都是通過對光的客觀反映而實現的。所謂"減色",是指加入壹種原色色料就會減去入射光中的壹種原色色光(補色光)。因此,在色料混合時,從復色光中減去壹種或幾種單色光,呈現另壹種顏色的方法稱為減色法。

a b

圖2-12

我們以色光照射理想濾色片為例來說明。當壹束白光照射品紅濾色片的情況,如圖2-12a所示。根據補色的性質,品紅濾色片吸收了R、G、B三色中G,而將剩余R和B透射出來,從而呈現了品紅色。圖2-12b為青和品紅二原色色料等比例疊加的情況,當白光照射青、品紅濾色片時,青濾色片吸收了R,品紅濾色片吸收了G,最後只剩下了B,也就是說,青色和品紅色色料等比例混合呈現出藍色,表達式為:(C)+(M)=(B)。同樣,青、黃二原色色料等比例混合得到綠色,即(C)+(Y)=(G);品紅、黃二原色色料等量混合得到紅色,即(M)+(Y)=(R);而青、品紅、黃三種原色色料等比例混合就得到黑色,即(C)+(M)+(Y)=(Bk)。三原色料等比例混合可由圖2-13表示。

圖2-13 減色混色圖

青、品紅、黃是色料中用來配制其它顏色的最基本的顏色,稱之為原色或第壹次色。間色是由兩種原色料混合而得到的,稱為第二次色。對於紅色色料可以認為是黃色色料和品紅色料的混合,即(R)=(M)+(Y);同理,綠色色料有(G)=(C)+(Y);藍色色料有(B)=(C)+(M)。這樣在對間色呈色原理進行分析時,色料的間色就可以用原色來表示。復色是由三種原色料混合而得到的顏色。

色料的呈色是由於色料選擇性地吸收了入射光中的補色成分,而將剩余的色光反射或透射到人眼中。減色法的實質是色料對復色光中的某壹單色光的選擇性吸收,而使入射光的能量減弱。由於色光能量下降,使混合色的明度降低。

(三)色料混合變化規律

1、三種原色的混合

三種原色料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黑色,即:

式中,表示色料混合後反射(透射)出的色光。

三種原色料不等量混合時,可以得到復色,其壹般形式為:

式中:C減為混合色料;(Y)、(M)、(C)為色料三原色的單位量;a、b、g為三原色料份量系數。

通過混色方程,可以了解各種混合色中三原色料的比例關系,為正確調制顏料提供依據。

2、原色與間色混合

(1)互補色料

三原色料等比例混合可以得到黑色,即:(Y)+(M)+(C)=(Bk)。若先將黃色與品紅色混合得到其間色紅色,然後再與青色混合,上式可以寫成:(R)+(C)=(Bk)。

象這樣兩種色料相混合成為黑色,我們稱這兩種色料為互補色料,這兩種顏色稱為互補色。其意義在於給青色補充壹個紅色可以得到黑色;反之,給紅色補充壹個青色亦成為黑色。除了紅、青兩色是壹對互補色外,在色料中,品紅與綠,黃與藍也各是壹對互補色。

由於三原色比例的多種變化,構成補色關系的顏色有很多並不僅限於以上幾對,只要兩種色料混合後形成黑色,就是壹對互補色料。任何色料都有其對應的補色料。

色料混合中,補色的應用是十分廣泛的。如在繪畫中,畫面上某處色彩需要加暗時,並不壹定要使用黑色,只要在該處塗以原色彩的補色即可。彩色印刷過程中,調用專用墨色時,應特別註意補色的使用。當調用較鮮艷的淺色時,如不恰當地加入了補色,則會使墨色變得灰暗。

(2) 間色與其非互補色的原色混合

間色與其互補色色料混合呈現黑色,而間色與非互補色的原色色料混合呈色現象則較為復雜。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壹現象,假設1個單位厚度的原色色料能將1個單位的補色光完全吸收。以理想的紅濾色片和黃濾色片疊合為例,當1個單位的白光入射時,呈色過程如圖2-14所示,表達式如下:

① 1個單位厚的紅濾色片和1個單位厚的黃濾色片疊合:

{(Y)+(M)}+(Y)=2(Y)+(M)T(R) 紅色

② 1/2個單位厚的紅濾色片和1/2個單位厚的黃濾色片疊合:

{1/2(Y)+1/2(M)}+1/2(Y)=(Y)+1/2(M)T1/2(R)+1/2(Y) 紅黃

③ 1/4個單位厚的紅濾色片和1/4個單位厚的黃濾色片疊合:

{1/4(Y)+1/4(M)}+1/4(Y)=1/2(Y)+1/4(M)T1/4(R)+1/4(Y)+1/2(W)淡紅黃

間色與非互補色的原色混合,隨著濃度的不同,不僅明度和飽和度發生變化,而且色相也產生了變化。混合色料濃度(厚度)大時,呈現出間色的色相;當濃度減小時,變為間色和原色的混合色相。

(3)間色與間色混合

兩種間色色料混合,隨著色料的濃度的不同,呈現的色彩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將理想紅濾色片和綠濾色片疊合在壹起,當1個單位的白光入射時,隨著濾色片厚度的變化,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呈色過程如圖2-15所示,表達式如下:

① 1個單位的紅濾色片和1個單位的綠濾色片疊合:

{(Y)+(M)}+{(Y)+(C)}=2(Y)+(M)+(C)(BK) 黑色

② 1/2個單位厚的紅濾色片和1/2個單位厚的綠濾色片疊合:

{1/2(Y)+1/2(M)}+{1/2(Y)+1/2(C)}=(Y)+1/2(M)+1/2(C)1/2(Y) 黃色

③ 1/4個單位厚的紅濾色片和1/4個單位厚的綠濾色片疊合:

{1/4(Y)+1/4(M)}+{1/4(Y)+1/4(C)}=1/2(Y)+1/4(M)+1/4(C)1/4(Y)+1/2(W) 淡黃色

間色色料混合顏色較深,當色料濃度(厚度)較大時呈現黑色,飽和度為0,隨著濃度(厚度)的減小,逐漸呈現出色彩、明度變大,飽和度迅速增加,達到壹定程度後逐漸減小。

這種間色混合現象,常出現於光源亮度改變的情況下,對於某壹間色混合色樣(顏料層厚度不變),當照明光源的亮度改變時,同樣會出現色相、明度和飽和度的變化,這對印刷色彩的再現及包裝色彩的設計具有壹定的指導意義。

以上是復色的幾種基本混合方法。此外還有原色與復色、間色與復色、原色與黑色的混合方法,均可以得到新的復色。無論那種混合方法,實質上都是三原色料等比例或不等比例的混合。由此,可以進壹步證明:三原色料可以混合出現各種顏色,這是繪畫或印刷中,用少數幾種色料調制出各種色彩的理論依據。

三 加色法與減色法的關系

加色法與減色法都是針對色光而言,加色法指的是色光相加,減色法指的是色光被減弱。

加色法與減色法又是迥然不同的兩種呈色方法。加色法是色光混合呈色的方法。色光混合後,不僅色彩與參加混合的各色光不同,同時亮度也增加了;減色法是色料混合呈色的方法。色料混合後,不僅形成新的顏色,同時亮度也降低了。加色法是兩種以上的色光同時刺激人的視神經而引起的色效應;而減色法是指從白光或其它復色光中減某些色光而得到另壹種色光刺激的色效應。從互補關系來看,有三對互補色: R-C;G-M;B-Y。在色光加色法中,互補色相加得到白色;在色料減色法中,互補色相加得到黑色。

色光三原色是紅(R)、綠(G)、藍(B),色料三原色是青(C)、品紅(M)、黃(Y)。人眼看到的永遠是色光,色料三原色的確定與三原色光有著必然的聯系。在對人眼的視覺研究中表明,視網膜上的中央窩內,有三種感色細胞,即感紅、感綠、感藍視錐細胞。自然界的各種色彩,可以認為是這三種視錐細胞受到不同刺激所產生的反映,因此,我們只要有效地控制進入人眼的三原色光的刺激量,也就相對控制了自然界各種物質的表面顏色。在色光相加混合中,通過紅、綠、藍三原色光能混合出較多的顏色,有最大的色域,為此我們選擇青色來控制紅光,青色是紅色的補色它能最有效地控制(吸收)紅光;同理,選擇綠色的補色品紅來控制綠光;選擇藍色的補色黃色來控制藍光。因為青、品紅、黃通過改變自身的厚度(或濃度),能夠很容易的改變對紅、綠、藍三原色光的吸收量,以完成控制進入人眼的三原色光的數量。

利用青、品紅、黃對反射光進行控制,實際上是利用它們從照明光源的光譜中選擇性吸收某些光譜的顏色,以剩余光譜色光完成相加混色作用,同時也是對色光三原色紅、綠、藍的選擇和認定。色光三原色紅、綠、藍和色料三原色青、品紅、黃是統壹的,具有***同的本質,是壹個事物的兩個方面。它們都能得到較大的色域是必然的,因為照射到人眼的是色光。

色光加色法與色料減色法的聯系與區別,見表2-3。

四、設計軟件中三原色的明度關系

在CorelDRAW 9.0(或Photoshop)中,我們給出RGB值便可觀察到Lab值(圖2-16),結果見表2-4。

圖2-16黃色的心理明度 圖2-17色相環中色彩的明度

從表2-4 心理明度L值的大小可以看出在設計軟件中色彩的明度順序是:白、黃、青、綠、品紅、紅、藍、黑。RGB模式為加色法模式,色光混合亮度增加,RGB的值相加數值越大色彩越明亮。CMY模式為減色法模式,色料混合光能量減小,CMY的值相加數值越大色彩越深暗。

從組成的六色色相環(圖2-17)中可以看出,加色法模式中,紅、綠、藍為色光三原色明亮度較低,混合後明亮度增大,得到明亮度相對較高的黃光、青光和品紅光;減色法模式中,青、品紅、黃為色料的三原色明度較高,混合後光能量減小,得到明度相對較低的紅色、綠色和藍色。在六色色相環中,紅、綠、藍在其區域內明度最低,青、品紅、黃在其區域內明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