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古代的城墻是用什麽建造的?為何能百年不倒?

古代的城墻是用什麽建造的?為何能百年不倒?

古代的城墻是用什麽建造的妳知道嗎?不知道沒關系,我告訴妳。

水泥是壹種常見的建築材料,主要原料為石灰和矽酸鈣,水泥在建築上壹般不單獨使用,而是與沙、礫混合形成混泥土來使用。

1357年,明朝謀臣朱升向朱元璋建議“高築墻,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覺得言之有理,因而采納,朱元璋建立明朝後便下令普遍築城,南京明城墻始建於1366年,歷經28年,於明洪武廿六年(1393年)完工。

其次,城墻也用了“混凝土”,古時候當然沒有水泥和混凝土了,但是也是有粘合劑的,那就是糯米。糯米在熬成湯後混入沙土、石灰就成為了超強粘合劑。

於是他實行了追責制度,他要求在每塊磚上都要寫上制造者的名字,如果哪塊磚出了問題,不僅是制造者,當地官員全部都要擔責任。

他想了壹個絕招,實名認證,每個板磚上都要簽名,不僅是修築城墻的民工,包括他的上級負責人和他所屬的地方官員都要留下印記,這樣壹旦出現問題,到時就直接順藤摸瓜找到事故責任人,最嚴重可致殺頭。

當時朱元璋為了防止監工不盡心盡力,還做了分工包幹的規定,自己偶爾去巡視,壹旦看見哪段城墻輕微鑿開不是純白色的(不是純白色就說明糯米砂漿不純凈),當場就要把造城墻的人和監工壹起塞城墻裏埋了,絕對不手下留情。

修建明朝城墻,不僅動用了十分巨大的人力,而且所用城磚數量也相當可觀。據統計,參與修築城墻的民工達到了20萬之多,而用掉的城磚多達3.5億。城磚是城墻的主體構造,城磚的質量好壞直接決定了城墻的防禦能力。因此,為了保證每壹塊城磚的質量,朱元璋使用了壹項制度,質量責任到人制度,包括配套的獎懲措施。

在明朝建築行業壹塊還有壹個小小的潛規則。建築工程完成後開發商會把該發的薪水換成銅錢,隨後將銅錢向墻縫裏面塞,最後剩下的銅錢便是工人們的工資,在這樣的情況下工人們無不盡心盡力。

正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積澱,鑄就了我們的民族脊梁,讓老祖宗的建築扛過千百年風雨和戰爭的考驗,把華夏建築文明的輝煌風貌,穩穩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當然,也讓很多今人汗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