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wéi ]
本句意思是:讀書做學問就擔心發現不了問題,只有帶著問題學習才能進步。
這句話出自南宋哲學家陸九淵老夫子之口。
與這句話意思相近的名言還有“學貴有疑”、“盡信書不如無書”、“學以致用”、“學以解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等。
陸九淵主要影響:
陸九淵在淳熙十壹年(1184年)面見孝宗時所獻的五篇奏劄中集中的反映了他的政治思想:君臣之間應待之以誠、互無猜忌的相處之道;以求“道”為治事核心,以恢復上古“三代之治”為目標的政治理想;以及識人、知人的用人之道,治事法度的區分等,無不體現了他對當時上下局勢的認識和其政治見解。
在陸九淵的思想裏,夏商周時期的上古“三代之治”是人類政治的目標和理想。在他眼裏,“三代”是大公至信、道義流行的美好時代:人人知禮義,天下為公,皆以自私為恥,社會安定和諧;君王則以恢復人的天性良知,維護禮義之道為己業。
在政治思想上,陸九淵繼承了先秦的“民本”思想,堅持“民為邦本”的政治思想。“民”在政治活動中起到了根本的作用,既是國家的基石,又是國家的服務對象;而“君”只起到治理國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