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出自臧克家的詠牛詩作《老黃牛》,意為:老牛知道時光的寶貴,不待揚鞭,便能自覺奮力前行。
《老黃牛》
當代·臧克家
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
這是當代詩人臧克家寫的壹首詠物詩,作於1975年1月28日,後收入1978年出版的《憶向陽》詩集。
詩人通過擬人化的手法,贊揚了老黃牛不怕艱苦,勤奮惜時,自覺奮進的精神。
“塊塊荒田水和泥,深翻細作走東西”,描繪了老黃牛的工作環境和工作過程。它在壹塊塊的荒田中拉犁翻地,在水和泥中跋涉,但它任勞任怨,不畏艱難和單調,不停東來西去地深翻細作。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是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對老黃牛精神的概括和升華。意思是說:老牛也和農民壹樣知道春光的珍貴,所以不等使喚它的人揚鞭催促,它自己便用力奮蹄前行。
臧克家,壹位偉大愛國主義詩人。新中國成立初期,在政治和文藝的發展上做出過傑出貢獻。詩人根據親身的農村勞動經歷,寫下了許多以農村生活為題材的詩歌,故而又被人們形象的稱贊為“農民詩人”。
然而文革初期,年逾花甲的臧克家因莫須有的罪名,被下放到偏遠的農村勞動改造。在艱苦的環境中,詩人並未壹蹶不振,而是保持生氣蓬勃的心態,他以“老黃牛”自比,平靜的接受現實,積極參加生產勞動,仍舊壹心為黨、為人民做貢獻。
這首詩通篇沒有華麗詞句,而是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清晰地勾勒出壹副老牛耕田的畫面:
“塊塊荒田水和泥”詩人用幾乎直白的語言,交代了所要描述事件主題環境:在壹塊塊長滿荒草、到處都是泥濘的田間,壹個已經接近暮年的老牛,在勤勞的耕作。
在如此的環境之下,即使是壹頭體格健壯的耕牛,勞作起來也是很費勁的,更不要說是壹頭已近暮年的老牛,條件的艱苦可想而知。
“深耕細作走東西”但是,生性憨厚的老牛,並沒有因為條件的艱苦而退縮。“深耕”、“細作”、“走東西”,看似很普通的詞匯,在這裏每個字都顯得十分貼切,沒有半點多余。
把老黃牛任勞任怨、勤勤懇懇、忠於職責的壹貫作風,刻畫的淋漓盡致。
“老牛亦解韶光貴,不待揚鞭自奮蹄。”面對自己逐漸老化的機體,勤懇善良的老牛,更覺“韶光寶貴”。為了報答主人的知遇之恩,更是不敢有絲毫的怠懈,“不待”主人“揚鞭”督促,便自覺的“奮蹄”直追。
這兩行詩句是詩人對老黃牛踏實勤懇精神的贊美,同時托物言誌,借老黃牛的形象表達自己的遠大誌向——在有生之年為祖國和人民奉獻壹切的豪情。與曹操“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有異曲同工之處。
讀完這首詩,再回想到當時詩人所處的環境,不由得對詩人那種心懷祖國,對黨和人民無限忠誠的感情,欽佩至極!
詩人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心生怨恨。相反,卻用充滿激情的生活態度和堅定的信念,壹如既往的發揮熱量、報答社會。這種坦蕩豁達、以德報怨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們大家深刻學習的嗎?
面對社會上的壹些不公平現象,除了批評抱怨,可有想過身先士卒,從力所能及之處改變不良風氣,為社會的良性發展出力?
面對工作上的不如意,除了郁郁不得誌,可有不計得失、先苦後甜的態度,可有將工作做到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決心?
面對生活中的不順心,可有先人後己、不怕吃虧心態和成人之美的氣度?
願我們都能以“老黃牛”自比,因為它正是時代所需要的,正是妳我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