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故去季羨林大師,我們對其固有的印象是:國學大師、國寶級學者等等,但少有人知道的,他曾經也是壹位真性情、有熱血、叛逆、接地氣的鮮活小年輕,如果妳讀過他的《清華園日記》就會知道。
這些日記寫於上世紀30年代,時值季羨林就讀於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跟所有時代的年輕人壹樣,此時的季羨林心氣甚高,牢騷滿腹,荷爾蒙過剩。畢竟當時大師也是二十多歲的小夥子,跟同學們壹樣,想看美女、會罵教授、做春夢、壓抑的荷爾蒙無處發泄。
我們來看看幾條有趣的內容——
這是和我們壹樣會吐槽考試,偷偷罵老師的國學大師,其實2003年遼寧美術出版社在決定出版季羨林的日記時,編輯曾提出“做適當刪減”,季羨林的意見是:壹字不改。
他說,“我考慮了壹下,決定不刪,壹仍其舊,壹句話壹句話也沒有刪。我七十年前不是聖人,今天不是聖人,將來也不會成為聖人。”
至於為什麽原封不動的把當初在清華園讀書時候的日記出版,季老是這麽說的:
我仔細讀了讀這兩年的日記,覺得比我最近若幹年寫的日記要好得多。後者仿佛記流水賬似的,刻板可厭,間有寫自己的感情和感覺的地方,但不是太多。前者卻寫得豐滿,比較生動,心中毫無顧忌,真正是暢所欲言。我有點喜歡上了這壹些將近七十年前自己還是壹個二十二三歲的毛頭小夥子時寫的東西。......我寫日記,有感即發,文不加點,速度極快,從文字上來看,有時難免有披頭散發之感,卻有壹種真情流貫其中,與那種峨冠博帶式的文章迥異其趣。我愛上了這些粗糙但卻自然無雕飾的東西。
所以,季老原封不動的發表了,這樣,能讓讀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季老。而且,季老經過反復考慮,最終是把原文照相影印,真正做到原封不動,只為了向讀者獻上壹份真誠。這些日記讓我們看到大師當年也是這麽接地氣、真性情。就像季羨林大師壹直自稱:少無大誌,中無大誌,老也無大誌。
從大師的這個做法,壹個坦坦蕩蕩,赤誠之心,光明磊落的形象躍然紙上。大師真誠,淡然而又有血有肉,是壹個我們能夠看得見摸得著的人,不是聖人,不高高在上,而就是壹個普普通通的人,他所有的成就,都是他壹步壹步努力走出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