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詞》(其壹)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壹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宵。
2.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3. 《十壹月四日風雨大作》 宋?陸遊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4. 《潼關》譚嗣同
終古高雲簇此城,秋風吹散馬蹄聲。
河流大野猶嫌束,山入潼關解不平。
2.初壹語文上冊課本古代詩歌四首題目:美麗的青海湖
學習了《青海湖。夢幻般的湖》這篇文章。我被青海湖美麗的景象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不能自拔。去年暑假,我終於如願以償地跟父母去了壹趟我夢寐以求的青海湖。
我們先乘飛機到青海省,然後坐汽車去青海湖。在路上,我們的車翻過了壹座又壹座的高山,穿過了壹個又壹個山谷,就像在山裏走迷宮壹樣。當汽車又翻過壹座山時,我們眼前壹亮,啊!是壹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壹眼望不到邊的油菜花像壹塊金黃色的地毯,風壹吹就隨風擺動,又像金黃的波浪。我們的車在油菜花地之間的公路飛馳,漸漸地,油菜花邊緣出現了壹條淺藍色綢帶——青海湖。車越行越近,綢帶越來越寬,青海湖的風姿完全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我站在湖邊舉目四望,青海湖像嵌在山谷裏的壹塊名貴的藍寶石。天空顯得那麽藍,那麽清,那麽高。青海湖的水也是那麽藍,那麽清。壹望無際的天和湖融成了壹片,分不出哪裏是水,哪裏是天。我向遠處望去,壹座連綿不斷的山和無邊無際的綠草地,像壹只大手捧著這藍寶石。
湖水是寧靜的,宛如壹面明鏡壹樣,鑲嵌在山谷中,清澈透明,能映出藍的天,百的雲,紅的花,綠的樹,真是奇妙的“水中景”。
湖水是動感的。壹陣微風吹來,剛才水平如鏡的湖面上,立刻泛起了雨鱗般的波紋。層層細浪隨風而起,伴著跳躍的陽光,在追逐,在玩耍,但是當盈盈的湖水蕩漾到我的腳邊時,卻又緩緩地退了回去,像慈母輕輕地拍打著將睡未睡的嬰兒。
啊!美麗的青海湖,妳的美不是我這笨拙的筆能描繪出來的。我為祖國有如此美麗的青海湖感到驕傲和自豪。
3.初壹語文四首古詩《觀滄海》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天凈沙 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4.初壹人教版語文書的課外古詩,急孟浩然: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常建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剪西窗燭,
卻話巴山夜雨時。
泊秦淮 作者:杜牧(唐代詩人)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
浣溪沙-李清照
[編輯本段]
繡面芙蓉壹笑開。斜飛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壹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過壹山攔。
如夢令 清·曹雪芹、脂硯齋(紅樓夢70回,史湘雲)
豈是繡絨殘吐,
卷起半簾香霧,
纖手自拈(蔫同音,nian)來,
空使鵑啼燕妒。
且住,且住!
莫使春光別去
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找的好苦吖,- -
5.初壹語文上冊 《古代詩歌四首》原文註釋作者:曹操 作品:觀滄海 作品註釋 註釋: 《步出夏門行》,又名《隴西行》,屬古樂府《相如歌·瑟調曲》。
“ 夏門”原是洛陽北面西頭的城門,漢代稱夏門,魏晉稱大夏門。古辭僅存“市朝人易,千歲墓平”二句(見《文選》李善註)。
《樂府詩集》另錄古辭“邪徑過空廬”壹篇,寫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書 · 樂誌》歸入《大曲》,題作《碣石步出夏門行》。
從詩的內容看,與題意了無關系,可見,只是借古題寫時事罷了。詩開頭有“艷”辭(序曲),下分《觀滄海》、《冬十月》、《土不同》、《龜雖壽》四解(章)。
當作於建安十二年(207)北征烏桓得勝回師途中。樂漢末年,正當軍閥逐鹿中原之時,居住在遼西壹帶的烏桓強盛起來,他們南下攻城掠地,成為河北壹帶的嚴重邊患。
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毀了袁紹在河北的統治根基,袁紹嘔血而死,其子袁譚、袁尚逃到烏桓,勾結烏桓貴族多次入塞為害。當時,曹操處於南北夾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盤踞荊襄的劉表、劉備,北有袁氏兄弟和烏桓。
為了擺脫被動局面,曹操采用謀士郭嘉的意見,於建安十二年夏率師北征,五月至無終,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後接受田疇建議,斷然改道,經徐無山,出廬龍塞,直指柳城,壹戰告捷。九月,勝利回師,途經碣石等地,借樂府《步出夏門行》舊題,寫了這壹有名的組詩。
詩中描寫河朔壹帶的風土景物,抒發個人的雄心壯誌,反映了詩人躊躇滿誌、叱咤風雲的英雄氣概。關於曹操東臨碣石,過去多以為是北征烏桓去時的事,其實,這種看法與史實 不符,不可置信。
我們用《三國誌》《武帝紀》和《田疇傳》的記載來核對,曹操當時是在北征烏桓的歸途中登上碣石的,因為去時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無山那條小路前往遼西。“九月,公引自柳城還,……十壹有至易水”,他應在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臨碣石”、“觀滄海”。
至於碣石山位於現今何處,目前學術界尚有爭議,或以為此山已沈入現今河北省樂亭縣境的大海中,或以為就是現今河北省昌黎縣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樣,在曹操登臨時,它應是傍海壹帶較高的石山。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淡淡,山島竦峙”,頭二句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水何淡淡,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淡淡”,形容大海水面浩渺的樣子;“何”,何其,今言“多麽”,是嘆美之詞。“淡淡”而加嘆美,那滄海的遼闊蒼茫氣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這水波“淡淡”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 它們點綴在平闊 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壹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後二句則是對“水何淡淡”壹句的進壹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
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境,卻無半點蕭瑟淒涼的悲秋意緒。在我國文學史上,由於作家的世界觀和處境等種種原因,自宋玉《九辯》開悲秋文學的先聲之後,多少騷人墨客因秋風而臨風灑淚,見落葉而觸景傷情!然 而,曹操卻能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湧澎湃,浩渺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雕衰感傷的情調。
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詩人在這裏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誇張,展現出壹派吞吐宇宙的宏偉 氣象,大有“五嶽起方寸”的勢態。
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境界。(參見《古詩歸》卷七鐘惺評語)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壯誌,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海》這類作品。“霸氣”當然是譏評,但如果將“霸氣”理解為統壹中國的雄心,那麽,這種藝術鑒賞的眼光還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容無關,就不必細說了。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壹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
值得指出的是:客觀自然景物反映到詩人頭腦中,必然經過詩人主觀的過濾--理解、融會、取舍、強調,然後。
6.七年級課外古詩詞四首去百度文庫,查看完整內容>內容來自用戶:cnznqxxwzh課外古詩詞四首(七年級語文)壹、《秋詞》1.運用對比手法,表達了詩人樂觀、積極向上的心境的句子是: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2.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抒發自己遠大誌向的詩句是:晴空壹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3.本詩作者表達了對秋的什麽迥異態度?答:借“鶴”,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飛,排雲直上,矯健淩厲,體現了激越向上,積極樂觀人生態度。
4.妳認為這首詩最可貴的是什麽?答:這兩首詩最可貴的是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壹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誌高歌。5.妳是如何理解第壹首詩中的“鶴”的?答: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淩厲,奮發有為。
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鬥,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誌士們精神為之抖擻。
這只鶴是不屈誌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6.詩的壹、二句表露了詩人怎樣的心境?用的是什麽手法?答:表現了作者樂觀豁達的心境。
用了對比的手法,即將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頌秋進行對比來表現的。7.結合具體形象簡要說說最後兩句詩對妳人生態度的影響。
答:雖遭遇人生坎坷,仍要不屈不饒,具備奮鬥精神。8.賞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句。
12.“晴空壹鶴排雲上”中的“排”字,有何妙處?。
7.人教版初壹上 《古代詩歌四首》觀滄海
東漢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淡淡,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次北固山下(唐,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堤.
天凈沙·秋思
[元]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8.初壹語文題《古代詩歌四首》1.潮平兩岸闊,風正壹帆懸。”積雪已慢慢融化,因匯集了千山萬壑雪化之水,長江的水量逐漸大了起來,江面因之愈發寬廣,再加上江水中央壹片船帆高高掛起,使得長江兩岸的距離愈顯闊大。漸漸上漲的江水與恰到好處的正風吹拂二者相合,才有這“風正壹帆懸”,勾勒出壯美的大江行船圖。如果我身處其境會感覺心情開闊,有壹種幹什麽都有信心的感受。
2.首聯:詩人從大處落筆,寫行經孤山寺賈亭時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寫春水初生,略與堤平。“雲腳低”,寫白雲低垂,與湖水相連,勾出了早春的輪廓。
頷聯: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築巢,壹片生機勃勃之勢。
頸聯:寫花草,著重表現詩人的感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壹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接,會產生迷亂的感覺。
尾聯: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行不足”,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 3. 遠望黃昏時的烏鴉,正在尋覓枯藤老樹棲息,近看有正依傍著小橋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壹匹瘦馬馱著漂泊的遊子,在秋風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陽的余暉已經昏螟西下,羈旅在外漂泊的斷腸人浪跡天涯。
壹種悲涼思鄉之情貫穿其中。
9.人教版初壹語文課本的古詩詞(七上)1、曹操——《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
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2、《過故人莊》唐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3、題破山寺後禪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qìng)音。
4、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5、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6、泊秦淮唐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7、浣溪沙晏殊壹曲新詞酒壹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8、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裏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裏,壹山放過壹山攔。9、《如夢令》李清照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
10、《觀書有感》朱熹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七下)山中雜詩年代:南北朝 作者:吳均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雲從窗裏出。
竹裏館年代:唐 作者:王維 體裁:五絕獨坐幽篁裏,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年代:唐 作者:李白 體裁:七絕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年代:唐 作者:岑參 體裁:七絕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年代:唐 作者:韋應物 體裁:七絕 類別:山水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年代:唐 作者:杜甫 體裁:七絕岐王宅裏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年代:唐 作者:劉長卿 體裁:五絕蒼蒼竹林寺,杳杳鐘聲晚.荷笠帶斜陽,青山獨歸遠約客年代:宋 作者:趙師秀 體裁:七絕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年代:清 作者:趙翼 體裁:七絕李杜詩篇萬人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