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附原文:
文成公主進藏
唐朝文成公主嫁給藏王松贊幹布的故事,流傳1000多年了。漢藏聯姻促進了民族團結,特別是對藏族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當時漢族的紡織、建築、造紙、釀酒、制陶、冶金、農具制造等先進生產技術,以及歷 法、醫藥等都陸續傳入了藏族地區。同時,漢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藏族民間至今還流傳著許多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其中壹個傳說故事是這麽說的:藏王松贊幹布派了壹位叫祿東贊的使者前去長安求婚。當時前往長安求婚的使者***有7人。起初,唐朝皇帝認為西藏太遠,不願將公主遠嫁。於是同大臣們商量,出了幾個難題來考這7位使者,企圖將藏王的使者難住,以便謝絕這門婚事。 第壹個難題是將500匹小馬放在中間,500匹母馬拴在四周。讓這7位使者分辨出每匹小馬的親生之母。其他6位使者無法辨認,他們把小馬牽近母馬,不是踢就是跑,小馬怎麽也不敢近母馬的身。藏王使者懂得馬性,他讓人給母馬餵上等草料,讓它們吃飽。飽食的母馬叫將起來,招呼自己的小馬去吃奶。於是100匹小馬紛紛來到自己的母親身邊,藏王使者毫不費勁的解答了這個難題。 第二個難題是要用壹根線穿過壹塊中間有彎曲孔道的玉石。那6位使者花了半天的時間,相盡辦法都未能穿成。最後輪到藏王的使者,他的辦法倒也簡單,他捉來壹只小螞蟻,先把細線粘在螞蟻的腳上,然後在玉石的另壹個孔眼處抹壹些蜂蜜,螞蟻聞到蜜香,就趕緊沿著彎曲的孔道往裏鉆,結果又是藏王使者得勝。 第三個難題是將兩頭刨得粗細壹般的壹根大木頭,讓7位使者分清哪頭是樹梢,哪頭是樹根,同時說出其中道理。那6位使者看過來,看過去,量了又量,怎麽也分不出來。藏王使者叫人把木頭放在 河裏,木頭壹浮起,前頭輕,後頭重,輕者為梢,重者為根,壹清二楚。 藏王使者的聰明才智使皇帝很驚訝,也很喜歡他。最後又出了壹道難題:誰能在300個穿著打扮壹模壹樣的姑娘中認出誰是公主來?這7位使者都從未見過公主,要認出來談何容易!那6位使者挑最漂亮的認,結果都認錯了。藏王使者從壹伴老婦那裏得知公主從小愛擦壹種香水,經常引著飛蝶在頭上飛。藏王使者根據老婦這壹指點,從300個姑娘中認出了公主。 皇帝只得同意將公主許配給藏王。藏王使者見了公主說:"妳去西藏的時候,別的東西都不必帶,只要帶些五谷種籽、鋤犁和工匠就行,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西藏種植更多更好的莊稼。" 文成公主進藏時,皇帝送給她的是500馱五谷種籽、1000馱鋤犁,還有數百名最好的工匠。 相傳當年文成公主辭別父母,離開長安以後,爬山涉水,歷盡艱辛來到荒漠的高原上,由於離親人和家鄉越來越遠了,不由得思念起遠在長安的父母來。她想起臨別時母親送給壹面寶鏡時說的話:若懷念親人時,可從寶鏡裏看到母親。於是急忙取出"日月寶鏡",雙手捧著照起來,不照則已,壹看反倒吃了壹驚。原來文成公主從鏡子裏看到的並不是母親,而是自己滿臉憔悴的愁容。她壹生氣,把寶鏡摔在地上。沒想到,寶鏡壹落地,立刻化成壹座高山---後人稱之為日月山。
它恰好擋去了壹條東去河流的去路,河水不得不掉頭回流。於是人們稱這條河叫倒淌河。有人甚至說這河水就是文成公主的眼淚哩!這日月山和倒淌河就在青海省西寧附近的青藏公路旁。
3、文成公主進藏意義:
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許多工藝品、谷物、菜籽、藥材、茶葉以及歷法、生產技術和各種書籍,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後來,松贊幹布又接受了唐朝賜予他的官職與封爵。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