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字典詞典 - 《林徽因傳》讀後感

《林徽因傳》讀後感

《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1

她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壹代女性建築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壹代才女。她是中華人民***和國國徽設計的參與者,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之壹,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拯救者。她是壹個聰慧的女子,讓徐誌摩懷想了壹生,讓梁思成寵愛了壹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壹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壹生。她,就是林徽因。林徽因,純凈而美好,白蓮壹樣的女子。她是人間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她是蒼穹中壹顆低調的星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初始不知道林徽因,看到這樣的介紹後,非常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壹位女子能得到這樣高的評價,讓這麽多傑出的男子仰慕,於是毅然買了《林徽因傳》,讀後猶如喝了壹杯茶,久久回味,立馬便迷上了這個30年代的大才女。喜歡林徽因的詩詞,意境異常優美。喜歡她的“妳若安好,便是晴天”、喜歡她的“妳是愛,是暖,是希望,妳是人間的四月天!”、喜歡她的“除非在夢裏有這麽壹天,妳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她的感情經歷也讓人印象深刻,她的誠懇,真實,率性,讓這個女子變得那麽的剛烈又溫情……

這本書我讀了壹個多星期,也許時間長些,但是閱讀的過程卻使我無比沈醉其中。人物臨摹似的描寫,景物身臨其境般的描述,充滿作者靈犀、生動的敘述獨白,字裏行間時而浪漫,時而悲感,時而激憤,時而靈動,還有充滿學術性的記載和專業知識性的詞匯,更多的是對林徽因這樣壹個讓人千古留戀的壹代才女,偉大的母親的壹種憐惜,讓人為她對藝術,對文學,對建築學的奉獻精神和那種癡狂而敬重。

林徽因是美麗的,是智慧的,縱然是病魔纏身,仍然寫了很多詩詞並為中國的建築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而且還參與了國徽的設計,了解這樣壹個美麗的女子總會讓我們感慨萬千,深思千萬。她的生命只有51年,對於現在人來說,這個時間並不長,但是對林徽因來講,51年剛剛好,不長不短,她在有限的51年裏做了自己該做的,奉獻了自己該奉獻的,沒有大起大落,亦沒有大喜大悲,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留下了溫暖……

《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2

她叫林徽因,是許多人夢中的白蓮,徐誌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深情的等待壹場舊夢可以歸來;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為完成使命而相約白頭;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癡心不改地守候壹世。世人因為愛情的纏綿悱惻而記住了這個浪漫迤邐的女子,卻也因這無端的浪漫遐想而忽略了她治學嚴謹,艱苦探索,傲骨博學的大家風範。再壹次重溫她的壹生,似乎她教會我更多的是女人的壹生應這樣走過。

童年的林徽因是我羨慕的,隨父母遷居至壹座老宅,在這個詩意含蓄的古城中,小徽因第壹次在姑母的引導下接觸到文學的奇妙,從此以後便壹發不可收拾,古典文學的詩情畫意、錦詞麗句加深了她的文學修養,為她將來成為壹代才女種下美好的前因,後來隨父遷移北京、上海、天津以及霧都倫敦的人土風俗,異國風情增加了她的人生閱歷,再次譜寫的詩詞歌賦除了辭藻的淡雅嫻靜更多了些人情冷暖,就像徐誌摩評價的:“徽因的詩,佳句天成,妙手得之,是自然與心靈的契合,又能讓人讀出人生的況味。”

回首自己兒時,不禁憾然壹驚,似乎躲在家中壹隅偶得嫻靜是我少有的與心對話的時光,總是安慰自己,哪個少年不莽撞,為賦新詞強說愁才顯得假惺惺,卻忘卻了心靈感受的溫床是生活,即使漫無目的遊逛妳也能感受到路邊青草的芬芳。

所以,生活的豐富不豐富不在於生活經歷的多少,而在於妳的觀察力和感受力是否敏銳,在於能否多方面體味所見、所聽、所遇的種種不同情景,能否體會到人在生活中互相的關系和牽連,生活的必然與偶然之中所起的戲劇性的變化。當然,更得有自己對生活的看法及思想,信仰及哲學。所以勿要感嘆自己的胸中無詞,心中無語,以心聆聽,用手觸摸生活,生活才會回贈妳真正的意義。

花季的林徽因是我欣賞的,在那個對愛情充滿各種幻想的季節,能夠如此堅定自己的愛情信仰,維護愛情尊嚴。初始,我以為這是需要壹個很成熟的愛情觀才能駕馭花季年齡的沖動,但後來我明白是因為她在任何時候都深知自己所要是怎樣的生活,每當走至人生岔路口,她可以很清楚分辨出自己要走的路,或轉彎,或前行,都那樣從容不迫。壹直告訴自己,壹定要做個內心堅定的女子,不為任何,只為對得起陪自己流逝的時光,回首過往能做到滿心的坦然。爸爸曾經對我和姐姐說過,有妳們是我的幸福,如果能夠看到妳們能尊重周圍的人和事,且依然從容堅定便是我莫大的幸福。小時候不理解,漸漸長大卻了解了那是壹個做父親的殷切希望,希望我們能被這個社會接納,卻也不迷失了自己。

現在,這份堅定我可以用壹個詞來概括——隨遇而安——也許生活中的妳會遇到種種的不安,但卻可以駕馭自己的情感,把握自己的心情,妳可以貪戀岸上的煙火璀璨,卻不會讓自己逆水行舟,倘若不慎弱水,也會用最美的姿態自我救贖。

婚後的林徽因是我敬佩的,二十四歲的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溫哥華姐姐家結婚。婚前,梁思成問過林徽因:“有壹句話,我只問壹次,以後都不會問,為什麽是我?”林徽因答:“答案很長,我得用壹生去回答,準備好聽我了嗎?”這是壹個多麽有韻味又特別的女人。婚後他們按照梁啟超的安排,赴歐洲參觀古建築,我壹直以為這才是適合林徽因的人生道路,她將滿身的書卷清香融合在建築事業中,讓我們領略到建築對東西方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繪畫、雕刻等帶來的深遠意義。那些年,林徽因壹直肺部不好,但他卻從未因此而耽擱她熱愛的事業,修養期間還和梁思成去考察大量的古建築,並多次發表《建築雜錄》等具有歷史價值的文獻資料。

林徽因事業的最成功點莫過於參與設計國徽與挽救景泰藍傳統工藝,如果不是領略她壹路走來的艱辛與付出的努力,我真的不會相信壹個寫下人間四月天的柔弱女子會擁有這等至高無上的榮耀,這個好強的女子,為了心愛的事業可以廢寢忘食,極度消耗體力,以她的性格,即便預支將來的年光,亦在所不惜。

壹直以為事業是女人自信最大的來源,不管這份事業是放逐在工作,還是家庭,抑或是某種追求,只要全神貫註的投入,總是能給人壹種優雅的張弛感,那種認真忙碌的姿態給旁人壹種緊迫感與佩服之情,品嘗果實的自在卻流露出為誰辛苦為誰甜的滿足。幾分認真加上幾分執著,是愛自己,愛生活,更是對身邊人的壹種尊重。

晚年的林徽因是我最陌生的,因為史料對於這壹部分的記載總是壹帶而過,但我想,暮年的林徽因是最幸福安然的,因為壹生低調的奢華足夠彌補他年老的空虛,或許她也會擁有遺憾,但我肯定她絕對沒有後悔,每壹個或對或錯的選擇鑄就了這傳奇韻味的壹生,怎舍得掙紮在無謂的後悔之中?我想作者的這句“妳若安好,便是晴天”是對林徽因最好的贊美或者說是欣慰,欣慰的看到壹段令人艷羨的人生,更欣慰如此的人生能牽動著更多的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余生,妳的安好,放晴了誰的天空。

壹直喜歡壹句話,女人的壹生應該這樣走過,10歲而乖,15歲而聰,20歲而甜,25歲而美,30歲而媚,35歲而莊,40歲而強,45歲而賢,50歲而潤,55歲而醇,60歲而慈。試著愛上自己,做到隨遇而安,笑響會點亮整個人生,妳就是人間四月天。

《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3

對林徽因這個女人比較感興趣,熬夜讀了張清平的《林徽因傳》。

讀後感觸不少,林徽因和三個男人的感情故事太讓我感動。三個人都是可愛的,正是他們可愛和崇高的人格給他們在各自領域學術上的建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吧。

徐誌摩,很多人包括我也覺得他有些事做得“不靠譜”,在感情抉擇上幾近瘋魔。但這個人的可愛是毋庸置疑的,首先他是個純粹的人,活生生的人,善良率性,對他了解和不了解的人都給予尊重、理解和同情,是壹個“沒有敵人的人”,多麽難能可貴的品質!其次,他是個純粹的詩人、藝術家、理想主義者。對人、對自然、對藝術追求的動力源泉是壹種熱烈的愛。

梁思成,壹個真正的男人。個子不高,人卻精神。不善言辭,卻具備高品質的幽默素質。自身稟賦出眾,父親的教育和時代的熏陶給他的成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他也絲毫不誤才情,壹生命運多桀,但堅持嚴謹治學,成果斐然。這個人的人格魅力實在是大,博愛、嚴謹、誠懇、儒雅、睿智、寬厚,敢於開拓,用於擔當,真正的好男人。

金嶽霖,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太讓我感動了。看到梁思成深愛著林徽因就自己主動退出了,為了林徽因終生不娶,卻和梁思成、林徽因做了壹輩子的朋友。事實上梁思成得知林徽因受到感情困擾時,也表示尊重林徽因的選擇。

北京淪陷後梁思成和林徽因南下雲南,金嶽霖也跟了去和老朋友繼續做起了鄰居,原因是已經不習慣了沒有梁家的生活。多性情、多可愛的壹個人!而梁思成和林徽因也溫暖地接納了這個朋友。愛情沒有減退,友情卻步步升華。幾個靈魂的順暢交流讓他們彼此相得益彰,友情滋潤了他們在各自領域的成熟。這三個人的友情和愛情故事讓我好幾次捧著書就發起呆來,仿佛走到了他們的故事裏,被感動著,被溫暖著。他們的故事應該是對愛情和友情的最好詮釋吧,他們是真正懂得愛的人,他們的愛深沈、厚重。三個人的胸懷和境界真的值得我這個現代人認真地思索和學習。

學到了的話,人是可以活得更寬廣、更豁達的。

《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4

初見這本書,便被書皮上“妳若安好,便是晴天”幾個字吸引了。風輕雲淡的八個字,卻道出了多少癡男怨女的情長啊。再看作者的名字:白落梅,心想這肯定是本辭藻優美,文字清新的書了,想想好久沒有看這麽矯情的書了,這個假期就小清新壹下吧。

對於林徽因,我了解的不多,只依稀記得那個有名的情聖大詩人徐誌摩好像鐘情於她,那篇膾炙人口的《再別康橋》也是為她而做。

所以在翻看這本書之前,先查了壹下林徽因的資料:

林徽因:福建閩候人,建築師、教授、詩人、作家。出身於官宦世家。林徽因是中國著名的建築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壹位女性建築學家,同時也被胡適譽為中國壹代才女。三十年代初,與夫梁思成(中國著名建築設計師,清華教授)用現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築,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後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從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戰爭爆發,幾年間他們走遍了全中國15個省、200多個縣,實地勘察了20xx餘處中國古代建築遺構。他們的工作為中國古代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並寫下有關建築方面的論文、序跋等二十幾篇,另有部分篇什為其與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築論文。在文學方面,她壹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作品,均屬佳作,其中代表作為《妳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後,林徽因在美術方面曾做過三件大事:第壹是參與國徽設計。第二是改造傳統景泰藍。第三是參加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為民族及國家作出莫大的貢獻。只可惜她壯誌未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經過長達15年與疾病的頑強鬥爭之後,與世長辭,年僅51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林徽因的英語,1923年,徐誌摩、胡適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參加新月社舉辦的文藝活動,曾登臺演出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劇《齊德拉》,飾演主角齊德拉公主,臺詞全用英語。她流利的英語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藝界留下深刻印象。

古人都說女子無才便是德,而這位被胡適稱為“中國第壹代才女”的林徽因著實讓我吃了壹驚。教授、詩人、作家都罷了,建築學這個放到現代也少有女子問津的領域也被其涉足,並成就了壹番偉業,成為她終其壹生去追尋的事業。這究竟是壹個怎樣的女子?

於是,仔細翻閱了白落梅的這本《林徽因傳》。確如我之前所料,這本傳記有種江南水鄉般的清新秀麗,文字優美,似夢似幻,仿佛把我帶回了林徽因出生的那個年代,如作者前言所寫:時光微涼,那壹場遠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風吹拂,早已洗去鉛華,清絕明凈。

這本書用濃重的筆墨描寫了林徽因與徐誌摩的壹場康橋之戀。16歲的少女在異國他鄉邂逅了風流倜儻、滿腹才華的才子,於是,壹場愛戀悄然萌芽,愈演愈烈,然而,蝴蝶終究飛不過滄海,林徽因悄然抽身而走,留給了徐誌摩無盡的悵然。對她而言,徐誌摩似壹個夢,似壹首詩,濃郁而熱烈,卻不是她所想要的清冷平淡。我佩服她在那個年紀就有如此自持的能力,或許這樣戛然而止的愛情,更讓人懷念,讓我扼腕痛惜的同時更讓人癡迷,這也是人們常說的遺憾之美吧。

這是怎樣壹個風華絕代的女子,讓徐誌摩想了壹生,讓梁思成寵愛了壹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壹生,更讓世間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壹生……

如白蓮壹般,本可轟轟烈烈的情感,他卻選擇了和梁思成***度平淡如水的度日。在二人婚前,梁思成也曾問她:“為什麽是我?”林徽因說要用以後的日子慢慢告訴他。梁思成寵了她壹生,這樣的日子她沒有選擇錯。

而在事業上,他與梁思成相輔相成,她思維活躍,構思奇特,而梁思成能精準地畫出這些圖畫,二人***同投身於他們熱愛的事業的當中。那個動蕩的年代,這個看似柔弱的女子卻爆發出比尋常男子還要強的毅力。對於她的事業,這本書並沒有做太多的描述,壹本看似風花雪月的書。卻將壹個似壹株白蓮般孑然傲立於世的女子的情感世界描寫的淋漓盡致。

每個女人都希望自己做壹個生如夏花般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的人,林徽因做到了。同樣身為女子的我,讀完這本書,閉上眼睛如同經歷了這般璀璨的壹生般回味無窮……

《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5

初春,乍暖還寒。窗外已經開始淅淅瀝瀝的下起了小雨。下午閑來無事便隨手拿了本同事的《林徽因傳》來看。本是想打發無聊的時間,但是剛看了幾頁我就被書中貌若天仙的才女林徽因的愛情深深的吸引住了。

書中描述了壹代才女的浪漫而坎坷的心靈歷程。徐誌摩為她徜徉在康橋;梁思成與她攜手走過千山萬水;金嶽霖為她終身不娶。她與三個男人的愛恨糾纏深深的吸引著我。勾起了我無限的好奇心。讀書過半,作為女性來看林徽因,可能最羨慕的是林徽因遇上了那麽好的丈夫,當林徽因坦誠愛上金嶽霖,當林徽因同徐誌摩走的非常的近,梁思成給與了極大的理解和信任,不離不棄。這在壹般人是絕對做不到的,那是怎樣壹種豁達的情懷呢?

林徽因出了美貌與愛情,她最值得稱道的是她的學術成就和藝術成就以及這種成就背後的孜孜不倦的創造精神。這其實與她小時候與父親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是分不開的。

從林徽因的身上更能看到女人也可以活的精彩,都說女人是壹所大學。林徽因的壹生讓我羨慕又驚嘆,不僅有溫婉的浪漫愛情還有傑出女性的成就,放下書,細細的回味,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是生活的主角,都有自己的故事,在羨慕別人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回首看看自己是不是幸福呢……

《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6

林徽因,白蓮壹樣的女子,純凈而美好。不僅在詩詞文學上大顯身手,更在建築學領域舞弄風騷,卓有成就。而正是這個渾身充滿詩意與才氣的女子,讓徐誌摩懷想了壹生,讓梁思成寵愛了壹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壹生,更讓世間形形色色的男子仰慕了壹生。她是人間四月天,笑聲點亮了四面風。她是蒼穹中壹顆低調的星星,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勇氣

林徽因與徐誌摩相遇在那個煙雨迷離的倫敦,兩顆彼此寂寞的心慢慢靠攏,擦出了愛的火花。可是林徽因的斷然決絕,只能讓徐誌摩在康橋上輕輕嘆息:“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我揮壹揮衣袖,不帶走壹片雲彩。”因為林徽因沒有勇氣去愛,怕面對世間的流言蜚語,所以只好愛的平靜,愛的淡然,留下徐誌摩獨自舔傷口。

勇氣,這個詞語,大概是我們所有人都必須擁有的。我們需要在面對抉擇時那份果斷的勇氣,我們需要在面對困難挫折時那份堅毅的勇氣,我們需要在受傷後告訴自己明天會更好的那份樂觀的勇氣。勇氣,這個看似沈重的詞語,我們必須把它裝進行囊,悄悄帶走,讓它隨我們人生漂泊旅行,讓我們擁有壹種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淡定心態。

堅守

梁思成對林徽因的愛,每個人都看得壹清二楚,可是我想不明白,為什麽在林徽因死後要另娶她人?難道是他們之間的愛輸給了生老病死,時間以及欲望?難道是為了給他們的孩子找個媽媽嗎?舊人已不在,新歡勝舊顏。曾經的誓言,曾經執手相老的諾言,曾經暖人心窩的甜言蜜語,難道都只是隨口說說,並無真意嗎?正如張愛玲所說:誓言的誓和諾言的諾都是有口無心的。既然愛了,就要堅守,為什麽要隨著壹個人的離去,而將那份愛掩藏?為什麽要讓自己忘記曾經的美好?難道怕回憶時,只能在腦海中尋那令人朝思暮想的臉孔嗎?

其實,我想缺的就是壹種堅守吧。我認為對自己愛的人都要好好守護,既然說出口,就壹定要做到,行動才是最好的證明。要實現的目標,就壹定要付出壹切努力,義無反顧地去堅守,實現。要實現的諾言就該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莫讓自己成為壹個空口說瞎話的人。人生路漫漫,堅守自己喜歡的。不要讓浮雲遮望眼,也不要在醉紙金迷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的心,壹定要堅守自己最初的那份純真,回望此生時,還記得自己曾甜甜笑過。

默默

其實,我真的很佩服,很欣賞金嶽霖。這樣的壹個才子就在林徽因身邊默默守護了壹生,不求回報,不求回應。只要望著心愛的她,他就早已滿足。他會為林徽因噓寒問暖,給予她無微不至的照顧,他與林徽因性情相投,談詩談人生說哲理,這不是絕配嗎?但他不忍心破壞林徽因幸福美好煙火般的生活,甘願默默做個局外人,為她的開心而幸福。他的無私和癡愛真的很讓我感動,甚至連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孩子都叫他金爸爸。因為愛她,所以連她身邊的所有人都壹並愛了。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默默的奉獻的人,不求回報,甘願付出。真的很高興,鳴謝生命有妳們參與。

記得高中有壹同學說過:“人生就像是坐公交車,壹路上搖搖晃晃,有人上車,有人下車。會有人陪妳看沿途風景,但不知誰會陪妳坐到終點站。所以用真心善待妳身邊的每個人吧。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換來今生的擦肩而過,能夠相遇,真的是壹種緣分。好好珍惜參與過妳生命裏的所有人,也好好愛自己,愛別人,好好生活。

《林徽因傳》讀後感範文7

林徽因是溫和的,她的性情沒有太多的放縱,所以也不存在多少破碎。她活得樂觀而執著,堅定又清脆,所以她的生命不驚心亦不招搖,她不曾給別人帶來粗礪的傷害,也不曾被他人所傷。她是那樣的柔婉又堅忍,詩意又真實。

她常想,人世間生活著這麽多形形色色的人,他們在妳的生活中來來往往,妳認識了他們,甚至妳也不討厭他們,但是,他們在妳的生命中卻不會留下任何痕跡。只有極少數的人,妳願意和他分享妳心靈的秘密,妳的快樂和憂傷,妳的熱愛和熱情,真正的友人是妳可以擱置心靈的地方,是上帝給予人生的恩惠和慰藉……

人們談起林徽因,往往想到的首先是她與三個男人之間那剪不斷理還亂的愛情。別忘了,在林徽因的生命裏,事業也是不可或缺的壹部分。

她的壹生如同壹首詩,真摯、雋永而有激情。她曾經說過:“我覺得我的壹生沒有太墮入凡俗的滿足也不算壹樁壞事。誌摩警醒了我,他變成壹種激勵在我的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快樂或遺憾,或難過,或痛苦,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我自己的倔強,我也不慚愧。”她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釋放了全部的愛與熱情。她的生命中有病痛,但沒有陰暗;有貧困,但沒有卑微;有悲愴,但沒有鄙俗。

她走了,在1955年四月春日的清晨。盡管晨光熹微,白露如霜,但人們都記得,她走於壹天最清新的時刻。盡管這個春天乍暖還寒,風沙撲面,但人們都記得,她的生命定格於美好的人間四月天。